拼多多真的是消费降级吗?

      对于一个长年关注各大优品电商的我,只想找到好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在这之后开始看到各大媒体文章报道中往复出现着“消费升级”“消费降级”的定位词语。感觉上是先扬后抑的节奏,但其实想清楚了,更觉是社会等级体现在消费层级上的一种申诉。

        商家,无论是供销商还是零售商,都会随风而动,而这阵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真正挑起这两种消费评判的到底是营销商还是消费个体。先说消费个体对于这两种评判的感受,在这个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作为消费个体其实都在追求着一种平衡与跨越。平衡指的是同等级之间的较量,你有的我也想有或者我也想试试。而跨越指的是低等级对于高等级的追随还有小部分的另辟蹊径以及高等级的巩固地位或抬高地位。追随我们很容易理解,常见的词语就是打上标签。另辟蹊径就是小众。更高阶位的巩固或抬高是一种刻意的赋予价值。小众也可以算是低价位的刻意价值,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消费点的延伸与缩减有所不同。有人在乎材质,有人在乎意象。这里还需要解释一下,刻意价值指的是重新追求的与以往或者大众有所不同的价值,未来主义,复古主义,创新亦或是颠覆,有完全没见过的也有见过但却不再熟悉的。

        消费升级更多的是对跨越的一种描写,而消费降级则是对平衡更多的描写。如何理解呢?相对于高等级和低等级群体感受是不一样的。高等级的消费群体永远在追求着更高,所以他们几乎不愿意接受消费降级,他们永远会追求更美好的消费体验而不只是在乎一种服务性能,除非是经济意外那也无所谓接受不接受了。相对低等级的群体他们则不会理会消费降级这个概念,因为他们其实是不追求过多的消费升级的,他们更多的还是在感受商品的服务性能,他们选择性的接受低成本的新性能服务,而不会同时要求消费体验,就是不会过多的在乎产品外观等等。这其实很理所应当,实际上就是大家的认知程度不一样才导致不同的要求。人的认知程度可能是由一点点的先天遗传加上后天习得所来,习得的越多,认知就越多,所感受的体验也会越多。

        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是会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要求而各尽其力,他们会打造不同的消费层级商品然后供应给消费者自主选择。所以说消费本来就是有层级的,除非所有的人都保证一致的通行方向与速度,就不会有层级出现,但那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这个世界就是各谋其位,人也好物也好。谁升级了谁降级了都是活动使然,没有什么可计较的,大家不过是根据定义找寻自己的方向。通过不断地反馈从而产生更多的商品多样性。找到更多的体验与道理,作用于人文与科学。

        最后回归到最初延伸到这些的那个问题上,拼多多是不是消费降级是要看受众对象的,不要总是以一个高阶者的姿态去看待它,否定它,它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层级创造,它也产生商品,它的商品也具有性能服务与消费体验,它们的产生与作用也是在反馈于消费,跟所有商品一样,它们也不可能停滞不前,变化总是在悄然运作着,如果它们跟不上它们服务层级的人的变化那会也会消失殆尽。

      商品社会其实是一个每个人都在寻找自我价值的社会,与商品打交道就必须极力地去感知这个世界,让你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运转作用。稍微理想一点的消费观应该是既能从商品中感受到科学价值又能感受到人文关怀。不过度劳累,不过度享用,也不过度休憩,不过度节俭。人与自然是否能和谐相处,就看人能不能找到最恰当的位置依靠自然又作用于自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拼多多真的是消费降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