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y Player One | geek宅的自嗨 Level 001

拯救世界的超能力英雄背后那个默默无名辛勤奉献的技术小哥终于逆袭成了主角。

Yeah. The unknown geek guy who had always been standing behind superheroes finally became the protagonist. And save the world.


Ready Player One | geek宅的自嗨 Level 001_第1张图片
《头号玩家》电影海报

中二特效风的海报和3D游戏风的预告片,让我以为会看到一部堆积大量酷炫视效,来掩盖肤浅故事内核的动画电影,因此差点错过它。不过导演的名字拯救了我的好奇心,终于享受了一场神奇的探索。嗯,确实是我的菜。

首先不得不赞叹的是电影里大胆的科幻想象和视觉呈现——超逼真的虚拟世界,“如第二层皮肤”的体感反馈设备,梦幻般的沉浸式体验——让我们对VR、AR、体感交互等当下正热的技术有了更多的期待。正如故事里设定的时间——2044年,这是对近未来的想像狂欢,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场景,我们甚至可能会提前进入到那样的时代。这也是这部电影激动人心的原因之一:一个梦想成真的未来,似乎指日可待。

除了酷炫的技术硬核,《头号玩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美国80年代的流行文化。原著作者Ernest Cline的成长期,电子游戏正方兴未艾,与之相关的各种科幻电影、动画、小说、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也成为80年代流行文化的主流。作者受之浸淫之深,对其兴趣之浓厚,从他的个人网站( www.ernestcline.com )就能看出来。网站的视觉设计、作品的内容(作者甚至写了一篇要为技术宅拍A片的自白),无一不自豪而高调地宣扬着他对geek(怪杰)文化的热爱。

Ready Player One | geek宅的自嗨 Level 001_第2张图片
《头号玩家》电影里许多角色出自其他游戏和老电影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小说里充满了对80年代文化符号的引用,以及让人熟悉、甚至有点兴奋的怀旧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部致敬美国80年代文化的fan art,一个痴迷于电子游戏和科幻故事的大男孩,把各种经典的童年梗杂糅整合,写成一篇宇宙大融合的同人文,来满足自己的脑内高潮。它的写作者和受众从来都不属于普通大众,作品本身更容易在geek圈里引起共鸣。作者本人最初也没有期望小说能引起多大轰动,更未料想它会成为经典大众读物,在畅销榜上占据显赫位置。当然,抛开这些“圈子”标签,一个不甚了解80年代背景、不懂计算机、不玩电子游戏的人,也可以读懂这部作品,但是一个怀着相同热爱之情的读者,总是能从作品里找到更大的乐趣和认同。不同于漫威的那些拥有超能力的个人主义英雄故事,在《头号玩家》里,nerd才是主角,一个专业的nerd才能拯救世界。

毕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对80年代电子游戏半知半解的人来说,我一边读着小说,一边惊叹于作者对那些文化元素的谙熟和信手拈来,他就是一个expert,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这些在圈外人看来“无用、无聊”的东西,带领读者一起穿越时空,享受这场科幻狂欢。且不提小说文学质量如何,单是作者这种纯粹的热爱与坚持就让人感动。也许有人会说《头号玩家》小众、俗套或者肤浅,如果你有过对某件事的强烈兴趣,感受过那种单纯的痴迷给人带来的愉悦,就会理解、认同作者在书中建立起的怀旧氛围。就像现在国内的ACG圈子,不是也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追捧吗?

中国的80后们,也有着自己的怀旧文化——泛黄的小人书、铁皮玩具、国产老动画、包装简陋的廉价零食、小霸王游戏机……其实,每一代人都共有着特定的怀旧对象,都共享着特殊的“秘密”,在00后迅速崛起的当今,二三十年前的东西自然就成了“叔叔阿姨”们的回忆寄托。

人为什么会怀旧?老东西为什么能重归视野?年轻的后辈,会真的像书中的主角那样,疯狂追寻逝去的流行吗?

怀旧,大概是为了寻找一种认同感。一种对自我的认同,对那个时代的认同。人们会铭记最初给自己带来美好感觉的东西,并喜欢不断回味那种感觉。会怀旧,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吧。


PS:

放一下Ready Player One的英文有声书链接。Wil Wheaten读的,一个是原版,一个是网友加了后期特效的。特效版还未更新完。

Ready Player One. Audiobook. written by Ernest Cline. narrated by Wil Wheaten

你可能感兴趣的:(Ready Player One | geek宅的自嗨 Level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