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感激,更多的是关爱

父亲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感激,更多的是关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从生理角度谈谈父亲的男性角色

众所周知,中国早前是没有“父亲节”这么一个节日的。但是它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流传至今,已然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节日,受到了很多国家人民的重视。

我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天底下的孩子想借此机会感激父亲,更多的应该是想表达对于父亲的一种温柔的关爱,或者是呼吁大家在“关爱父亲”这件事上多一些投入。

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有科学家发现,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短,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近几年有数据表明,男性的平均寿命的确比女性短,而且这个年龄差距大概是5-10年。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受基因的影响,男性的死亡率也比女性的高,这是从胎儿时期就表现出来的特征。

谈起父亲,我们脑袋中会不自觉地蹦出“责任感”、坚毅顽强、理性自制、“顶梁柱”、“家庭的坚实后盾”等这类的形容词。在孩子们的眼中,父亲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既能为我们遮挡现实生活中的狂风暴雨,也能为我们击退人生道路上的“洪水猛兽”。

但是,在你我的身边却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看起来正常的老年男性,当他与自己的孩子或是孙子交谈时,总要把耳朵凑近说话者。不幸的是,往往他这样做了,还是听不清,因为他们的听觉器官从中年之后就开始衰退。而那些性情急躁的孩子们,却嫌弃起老父亲或是老祖父的“耳笨”来。

如果总是选择性地关注基因带给父亲们的优势,却忽略他们生理上的一些劣势,这是很不公平的。作为孩子,我们是否应该多给父亲一些宽容和关怀呢?除了“耳背”的几率,男性的高血压患病几率也普遍高于女性。所以关爱自己的老父亲,或许可以从送他们一对小小的助听器或者一个小小的血压仪开始!

2. 用心体会父亲的内心

除了生理上的关照,我们更应该从心理上去关爱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父亲的形象,从中国的古代开始就是神圣而威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那个时候的父亲简直就是“高冷”的代名词。

随着近些年网络的发展,父亲的形象才渐渐打破传统,变得更加亲和起来。尤其是像“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一系列的综艺节目的播出,使得大众对“父亲”这一角色又有了新的认识。

大多数的父亲都是不苟言笑的。他们扮演着“一家之主”的重要角色,面对生活琐事,他们不能女性那样去抱怨或者发脾气。他们除了需要维护一个家的和谐,还需要维持这里的秩序。他们要专注地工作,还要教导不懂事的孩子,平衡妻子与自己的父母之间的矛盾……

每个父亲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心脏,来默默消化那些不能言说的压抑和悲伤。他们不喜形于色,但却会铭记孩子的好。就好像前几天,我还从父亲的旧书堆里,找到了我初中一年级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单。

成绩单右下角贴着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我娃娃考了年级第四,就是英语差了点,记得给她买个录音机。”我还记得那时候他刚刚借钱做小生意,每天都很忙。也许是怕自己给忘了,所以写张纸条跟我的成绩单粘在一起。

那个录音机已经坏了很久了,但我仍然把它放在我的“百宝箱”里。这是最平常的父爱,却值得我一生铭记。

父亲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感激,更多的是关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 父爱是一场修行

涂磊曾经在《爱情保卫战》的电视节目上读过一位网友给他的留言,“我很钦佩一种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时候,能够给予他们强烈的亲密,当孩子成人之后,又会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是父母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深厚的缘分。不能让孩子在成年之后,由于父母过度的管控,而感觉到窒息。父爱母爱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修行……”

这段话是讲父母的,但是我觉得用来形容父亲尤为贴切。一位女性从十级阵痛后脱胎换骨,而后成为一名母亲。因为她是身心一起经历的蜕变,所以,在对待孩子方面或许更得心应手。而父亲不同,他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生命在自己体内孕育的过程,所以他的内心其实是更为焦躁的。这或许也是大约有十分之一的男性,在初为人父时会患上产后抑郁症的原因。

父亲从孩子一出生,便开始了角色的转变。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亲也在向着做一名“合格父亲”的目标而不断努力。他们时而严厉,时而温柔,时而苛刻,时而宽容。他们就像一名修行者一样,不断锤炼着自己的品格,以传授给孩子自己眼中最完美的“三观”。即使由于环境的限制,他们达不到孩子所追求的智慧与见识的高度,他们也会放下姿态,从孩子们在花花世界所学到的新东西中,从零开始修行。

这就是我对父爱的理解。我知道,我所能看见的不过是父爱的“冰山一角”。但是,或许我们并不用去完全理解和看透它。毕竟,父爱如山,宏大而分量沉重。我们要做的除了感激,更多的是给予真诚的关心,就像他们当初对我们所做的那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亲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感激,更多的是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