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春秋时期,战乱不断,曾担任周王朝守藏史的老子,目睹国家兴衰,民生艰难,战马奔涌,田园荒芜,周王室亦日渐衰落,便准备离去隐居,行至函谷关,守关的长官尹喜,爱惜其才,令老子留下著作,老子知道尹喜亦非寻常之人,乃根据自己的体悟,作五千余文言道德之意,遂成《道德经》。未曾料到,其思想散发出的熠熠光辉朗照千年,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德国哲学家尼采评论《道德经》一书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开篇即是:道,可道,非常(恒)道。

横空出世的这六个字,像一道闪电,震惊了一代又一代的求道之人。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_第1张图片

面对这六个字,千百年来,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家比较认可的解说是:“道”是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正真的“道”。《道德经》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领悟“道”的人不说,说的人没有领悟“道”。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作七言诗《读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是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那么,道,是可道?还是不可道?

尹喜是这么解释的: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道”,不可说不可思,不是能用语言说得清楚的,也不是靠思考就可以明白的。

《庄子.外篇.知北游》中,知对“道”进行了提问,文中通过无为谓不予回答、狂屈想说却说不出以及黄帝对此的应答,对“道”进行了讨论: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

庄子写的大量寓言、神话等,皆是以小道喻大道,指引人们去感悟体会。《庖丁宰牛》中的庖丁,通过宰牛,感悟道,庖丁对文惠君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通过《道德经》的引领,我们可以去感悟体会宇宙人生的大道。

“可道非常道,常道不可道。”了然于心而口不能言的道只能靠体验亲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