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终端配送行业产品演化

物流是个大行业,历史也比较久,但是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终端配送还是最近十来年才发展起来的,先给出一个时间线简要说明一下大环境:

智能终端配送行业产品演化_第1张图片

国际环境:

1、2009年之前,通过智能设备解决物流配送最后100米难题的只有德国DHL一家,其集中交付设备“Packstation”是快递柜的早期版本,用户通过DHL提交注册申请,通过后会收到DHL寄回的一张会员卡,配送人员将快件存入Packstation之后,DHL公司通过邮件或者短信的形式通知用户,用户持会员卡插入设备,并配合PIN码取走快件。虽说比较繁琐,但好歹能用,至2012年会员用户已达到200万。

2、2011年,跨境电商Amazon在英国、美国推出自提置物柜服务,用于提高其自身配送效率,相比Packstation来说至少不用注册了,网购货品存进后,消费者就会收到内附取件条码的电子邮件,业主自己打印出条码置于柜前读取,然后开门取货(还得自己打印条码,也是够够的)。

上面三个发达国家出现终端配送设备比较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外国人爱冒险作死,地广人稀导致的配送成本太高,所以才早早开始解决终端配送问题的),虽说试用体验不咋地,但是技术还是领先国内好几年的。

国内环境:

1、2009年第一届天猫双11开始,各大电商开始相继“造节”(不过能代表快递高峰的还是双11),网购迅速爆发,快递量几乎同比增长,看一组数据:

>>>>2009年双11:淘宝5000万;

>>>>2010年双11:销售额9.36亿元;快递开始严重爆仓

>>>>2011年双11:淘宝+天猫共52亿;

>>>>2012年双11:淘宝+天猫191亿元,京东25亿,苏宁170万订单;

从交易额看,单单阿里系的交易额便从2009年-2012年的3年间增加了380倍,加上各家电商双11的活动,猜想500倍的增速还是差不多有的,传统纯人工配送的方式无论如何也是支撑不了那么大的快递量的(双11抢的东西半个月没收到还是很正常的)。

2、京东和成都三泰控股集团首先看到了终端配送的严重问题,分别于2012年推出了京东自提柜和速递易代收快递柜,这是国内较早的智能柜设备,快递员办理快递卡,每次刷卡存件,当有快件存入快递柜之后,运营商通过短信通知收件人,收件人凭借短信验证码取件,配送问题是缓解了,但是守着庞大的用户量,价值是一点也没发挥出来,而且快递员每次刷卡存件也确实麻烦。

3、到了2015年,顺丰联合几大快递公司成立“丰巢”,专注解决终端配送问题,但产品形式还是老办法,快递员刷卡存,用户凭取件码取走。

4、2016年,微信已成为国民应用,各家快递柜大佬象征性的增加了微信扫码取件功能,但快递员的体验没有优化。方正宽带则借势推出了“无屏快递柜”(虽然目前市面上还少的可怜),将快递员存件及业主取件全搬到了微信公众平台,从企业角度来说,柜子去掉了触摸屏、键盘等配件成本大幅降低;从快递员角度看,其一次微信登陆认证便可长期使用,相比每次刷快递卡存件效率高了不少;收件人也不用担心取件码丢失、失效、柜子触屏不能用等问题了,微信扫一扫直接开门方便多了。

从解决方案的层面来说,啰嗦了上面那么多,得出的就是下面这个时间轴:


智能终端配送行业产品演化_第2张图片

从各个解决方案的过渡中可以看到以下几点变化:

1、运营企业的单点投入成本在下降

2、快递员的存件效率在逐渐提高,要求也越来越高

3、收件人取件的安全性及便利性在逐渐提高

4、运营企业从单纯解决终端问题,转变为提供平台维护网购人群

5、到目前只是解决收件问题,碍于政策,利用快递柜寄件仍未普及

因此如果是作为电商平台或快递企业(如京东、丰巢),其设立快递柜单纯用于提高其配送效率,把快递柜作为辅助工具,则其可以通过提高配送效率节省成本养活快递柜。但纯粹的第三方快递柜运营商过得就比较痛苦了,即使速递易这种行业领先的企业,依然无法盈利,其在2016年借助双11普及收费的举措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受到大量的收件人投诉,企业形象也因此严重受损。

个人感觉快递柜运营企业如想真正实现盈利,必要的条件首先是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措施推动,一是提高业主认知度,改变传统配送到门的习惯;二是明确快递柜行业规范,推进寄件业务发展;在此基础上,运营商通过发掘网购人群的价值,提供社区O2O增值服务,或者进军行业上游,构建自己的电商平台,最终实现盈利。

目前来看,虽然电商或社区O2O这两条路是可行的,但是距离真正落地实现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终端配送行业产品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