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藥丸•無回報的愛》

a.《美聲》(Bel Canto)安•帕契特(Ann Patchett)

b.《少年維特之煩惱》(The Sorrowd of Young Werther)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c.《遠離塵囂》(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

d.《初戀》(First Love)伊凡•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


無回報的愛指的是單向的愛。為了證明論點,我們要借用安•帕契特在《美聲》中對“無回報的愛”的定義(我們在“尋找理想的另一半”條目中列了這部小說)。這本小說描述著名女高音羅克珊•科斯在一趟18小時候航程中與年輕的瑞典伴奏樂手比鄰而坐,樂手脫口道出他對羅克珊的愛慕之情,使羅克珊對此人避之唯恐不及,太直接,太快,簡直冒失。帕契特寫道:“這種莽莽撞撞交付生命的愛,永遠無法得到回報。”如果你把姿態放得太低,掏心掏肺,又怎能奢求對方認為你值得愛呢?

因此伴奏樂手不可能成功,壯烈成仁也是遲早的事,因為這個醉得慘兮兮的傢伙徹底迷失在自己絕望的愛里,懷抱著受虐的毀滅傾向。當恐怖分子挾持女高音和在場所有聽眾但允許有特殊醫療需求的觀眾離開時,這位患有糖尿病、必須定時打胰島素的痴情小生,竟為了留下來“保護”羅克珊,一聲不吭。羅克珊或許會這麽說:多謝了,瑞典弟弟,謝謝你讓我承擔害你沒命的罪惡感——這就是你所謂的愛嗎?

文學世界滿是這類飽受折磨的蠢蛋,拼了命想為所愛的人犧牲自己,殊不知對方從未開口要求。這種愛連旁人都看不下去。最慘的例子就是少年維特。在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心思敏感的主角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鄉下少女夏洛蒂,但夏洛蒂早在結識他之前就與別人訂婚,而且倖福得很。維特最後絕望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甚至膽敢安排讓夏洛蒂替他弄來自盡的手槍,多麼厚顏無恥!這部小說於1774年出版後,歐洲各地敏感纖細的文青紛紛模仿少年維特的經典打扮,從比利時風靡到意大利,甚至造成一波少年維特式的自殺潮——許多人帶著一本攤開的書舉槍自盡。歌德旋即公開指責這場名為“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運動,儘管這場運動就是源自他所寫的小說。若懷疑自己會沉溺在無回報的愛的悲劇里,我們懇請你千萬別碰《少年維特之煩惱》,改讀《遠離塵囂》吧。

這部小說是哈代的重要作品,背景設在作家鍾愛的韋塞克斯,是刻畫如何愛人和不該如何愛人的上乘之作。在故事開頭,每個人都愛得很糟糕。伽百列•奧克從第一句話便展露十足魅力——他有一抹燦爛笑容,“幾乎要延伸到耳際”,然而他追求芭絲謝芭的方法太過簡單。芭絲謝芭人長得漂亮,正逢適婚年齡,而且即將獲得一筆財產,個性虛榮驕矜。她喜歡故作姿態挑逗人,而伽百列也吃這一套,畢竟我們都瞭解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但芭絲謝芭一時發蠢,捎了張情人節卡片給鄰居威廉•波德伍德,這個不負責任的行徑讓她終生後悔。波德伍德原本√這位貌美的芳鄰無動於衷,收到卡片後墜入愛河。不久後,他展開少年維特式的自我犧牲,一頭栽進這場沒有回報率愛戀。

芭絲謝芭的第三位追求者特洛伊中士基本上也是個好男人,只是他像芭絲謝芭一樣,對自己的外表自視甚高——而這從來不是吸引人的特質(參見:虛榮、傲慢)。特洛伊比芭絲謝芭更應遭受譴責,因為他拋棄懷了他孩子的女人。伽百列•奧克是唯一證明自己價值的人,他在芭絲謝芭與鄰居和中士糾葛不斷時,始終忠誠地支持她,等待她發現他值得被愛——也讓芭絲謝芭證明她自己值得別人去愛。

若你堅持沉溺在無回報愛里一段時間,感受這種愛的狂喜和苦痛,請讓屠格涅夫的《初戀》陪伴你。這部中篇小說洋溢著燦爛陽光,故事中的少年弗拉基米爾年僅十六,深深迷戀二十一歲少女季娜依達,這女孩追求者眾,而且把弗拉基米爾當成弟弟般傾吐心事,對他的求愛從未認真考慮。季娜依達遊走在眾多愛人之間,而她真正的心上人到小說尾聲才終於明朗。當然,結局是以悲劇收場。最後一次,和弗拉基米爾一起沉溺在單相思里吧!但從今以後要把手上的牌藏好,這樣才能在下次發現戀情時打出一手好牌。

如果你的愛得不到回報,請暫停愚昧的滿腔熱情,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急切愛人的同時,是否使自己變得不值得愛、不夠尊重自己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你將得到的答案絕對是對方一聲歉疚的“不”。打起精神,正眼看著自己,看見自己的價值,以自重言行展現你的價值——因為這樣的你,才配得上對方的美好。


也可參見 迷戀、嫉妒、註定失敗的愛、堅持等待理想的另一半、看不起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說藥丸•無回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