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白》到底不可磨灭了什么

《无声的告白》绝对算得上2016年最难以忘怀的一本书。

不是因为它内敛的文笔,而我刚好欣赏内敛的性格;

也不是因为它独一无二的温情基调,却描写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还不是因为它语言简练、凝重,总是恰到好处的适可而止。

只因为它让我看到了【毁灭与挽回】。

挽回不是救赎,也不可能等同于救赎,任意一点上。

要说救赎是带着天生的君王般的心胸气度与力量,挽回就只不过是寻常百姓家普通人心里都装着的人之常情。

可惜,如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挽回之心情也多被深藏视而不见。

是冷漠吗?

冷漠使人忘记还应当去挽回一样东西。

冷漠也让人仅仅想到挽回就仿佛亲眼所见了不值得。

会是冷漠吗?!

不。

且看文中。莉迪亚投湖自杀后,身边的至亲都在各自的痛苦中挣扎和探索。他们渴望知道让她做出离开他们每个人决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总会有一个原因,也总要有一个人负责。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的从世界上消失。

于是他们各自努力。各自回忆起往事,那些心里留存下来的爱的甜蜜和伤痛。

他们是爱莉迪亚的。是真不愿意失去莉迪亚的。

父亲因为巨大的悲痛,在同样悲痛欲绝得有些疯狂的妻子面前,渴望理解却一再不能,他在沉重中迷失背叛了婚姻。

母亲因为不能接受挚爱的几乎寄托了她生命全部爱意的女儿的离弃,近乎执拗到疯癫,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与思考。

哥哥因为她永远的离开变得异乎寻常冲动,打架,跟踪,他从哈佛应届生瞬间变成了路口野蛮的青年。只认心中认定事实,不问多余原由,也不信、不需要别的理由。

年龄最小的妹妹变得勇敢温暖。她敢于制止兄长与人的恶斗,也勇于承担给予家人安慰的责任。她一路追寻着莉迪亚的踪迹,读她在读的书,走她最后走过的路,企图用模仿来探寻她离去的心。

每一位亲人都不是冷漠。相反,她的离去唤醒了他们心里更多的爱。由于认识了毁灭而来的爱。

假如一个人从来不曾真正面对过毁灭,那么他就不会经历真正的爱——重生。

毁灭莉迪亚的真的是爱与期待吗?有人说是过分的、扭曲的爱与期待,对爱的感受,竟是这样的宽容了吗?

一个有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有的关注都给了其中之一,我们说这关注就是伟大的母爱,只是多了一点不懂得,少了一点理解,就这样地理解她了吗?

莉迪亚16岁了,她会化妆,甚至会买成人用品,这些没有人教她。

知书达理,家庭伦理,尊长爱幼,这些在云集世界名校的USA,难道她没有被教吗?她有过一次,哪怕一次事件的打抱不平吗?

真正毁灭她的,不是爱,是以爱之名的自私与贪婪。

父母们没有给过莉迪亚真正的选择机会,可是却一再期待从她身上得到他们自己渴望得到的所有肯定答复,不是一百个足够,是无穷尽。

莉迪亚自己承受了本该属于四个人的父母之爱,她并没有因为至亲得不到爱而焦急悲愤,但却希望能一直拥有一份兄长的“依靠”,第一次暂时失去这份依靠,她走向了死亡。

异类的家庭,异类的人生,许多人的目光放在这里,谈不融合的后果,谈最后的结果。可是真正毁灭莉迪亚的,在我看来恰恰是在所有人内心都存在的东西啊!自私与贪婪。

结果大家更相爱了。我很喜欢那两句对白:

我以为你走了。

我以为你走了。

他们终于在失去中明白了真正不能失去什么。

可还是没有人认真认为自己应该可以挽回一些什么。

哥哥不会认为,和妹妹一同撒谎隐瞒父母有错。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如实相告了,妹妹也许就不用继续活在父母幻想出的期待里,虽然他们的梦想泡沫破碎后不知会发生什么。

父母不会认为,他们最大的错是没有给孩子们平等的爱与公平的对待。如果他们的期待能够平分,莉迪亚又怎么会在家中尚有遗世独立的沉重孤独?

当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谈挽回太晚了!许多时候人都是这样不以为然的说!

可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从来不需要思想怎么挽回就知道了该怎么挽回,什么时候还可以挽回,能挺身而出使悲剧的步子停下来。

不是身为异类,悲剧就变成特殊普遍性了;

不是爱的扭曲,人生就只能一步步走向灭亡了;

在无数个日夜里还有无数次机会,是给自己,给身边的人,给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在可以公义的时候不要沉默,在可以劝勉的时候不要安慰,在可以聆听的时候不要耻笑,在可以指教的时候不要不说。

悲剧永远是可以停止的,在任何不被放弃的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声的告白》到底不可磨灭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