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人hype曲线与期望值管理

初中毕业之后我就开始害怕被人关注,变得不喜欢与人交往。看了万维钢老师“得到”专栏的文章《怎样识别“hype”》之后,对自己的这个心结算是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角度。

hype可以定义为:新事物在短期内迅速地被关注,热度或期望值迅速攀高,随后这种虚高的热度或者期望值又迅速进入下降通道,到达低谷经过调整再进入缓慢而长期的价值积累通道。这个路径形成一条曲线,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期望值:

浅谈个人hype曲线与期望值管理_第1张图片
Hype

这张图是用来描述新技术的发展变化的,不过稍微联想一下就发现,自己过去经历中的受关注程度也符合这条曲线。

1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特别不愿意别人在把我给介绍给别人时,说我曾经在中学时代的成绩有多么好。初中的几年,由于考试成绩突出,受到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大,甚至我的名字一度出现在了县电视台的节目当中。

那时候,这种关注度偶尔会让我想起《伤仲永》这样的故事来,终究因为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沉浸在被过度关注的虚幻中。

这个阶段,对应hype曲线的左侧,周围的老师、亲朋好友对我的期望值高涨,谈考大学都是清华北大之类的。

2

进入高中阶段,也就进入了顶点和逐渐下滑的过程。因为在一所更好的高中,和一群更会学习的同学一起竞争,排名一落千丈,之前包围在身边的关注也开始减少。

讲到这里就避不开性格这个话题。从常理来看,一个性格乐观活泼的学生是不会太在意成绩的。而我是个内向的人,所以受到了比较大的心理刺激。

在内向的性格这件事上,又得谈到一个陷阱,就是在初中时期被过度的关注埋下的陷阱。那时候我几乎没觉得自己的性格有什么缺陷,因为有好成绩就可以得到很多好性格的甚至长得也很漂亮的同学都得不到的很多东西啊。我想很多内向型性格的“好学生”多少会在这个地方被坑一次,认为不需要再发展别的能力。而且,还有可能形成一个错觉:知识是有限的,因为试卷满分是一百分,得99分就意味着还差1分就能把一门课学会了。这真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巨坑。

于是,带着一个“残缺的人格形态”,头顶虚幻的光环进入远离老家的高中,一旦在考试这件事上比不过身边的同学,心态就出问题了,而且很难融入集体。

3

高考结束后,进入了一所国内top20院校。前20都不好意用top这个词,又是大大低于一些亲朋好友的预期,彻底进入hype曲线的右侧。

远离了家乡,除了过年过节,不需要再活在周围人的过高的期望之中了。和大多数人一样,接着便是愉快并迷茫的四年。

但人终究还是要活在一定的期待之中的,这些期待虽然不能给出百分百正确的方向,却总比没有方向好。大学四年的悲哀之处是,周围人没有期待你一定要怎样,自己也没有对自己有期待。

4

于是毕业之后跌入谷底,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全面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于是借着现实的压力给了自己方向。

在毕业后最初两年的跌跌撞撞之后,才逐渐找回对自己的期待,也逐渐获得认可,估值一点点升高,算是进入了右侧缓慢平稳的个人成长通道。

也许会有不少人经历过这样的曲线吧,差异在峰值和谷底的时期各有不同。

5

现在要回到开头的问题了。我为什么害怕被关注,因为我觉得曾经的“过度的关注”给我身上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光照射到物体表面还有光压呢,而这种过度的关注形成的“压力”则可能是长期而缓慢地施加在人生道路上。

说白了就是,估值超过了价值。这个差值越大,估值泡沫破灭得也会越迅速。最终体现为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一个人趋于理性的时候,就会谨慎对待估值了。害怕过度关注就是一种谨慎的表现(但是否又过度谨慎了呢?)。

6

从万维钢这篇文章后面的留言可以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事情都符合hype曲线。学生时代没有期望值(估值)管理能力,尚可以不把责任归咎于自己,但在面对毕业后纷繁的人生就不行了。

举几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1. 有一次相亲,在微信上我极尽所能,给对方留了个好印象。在现实中相处后却让对方一次又一次觉得失望。
  2. 进入一个新朋友圈,介绍得很厉害的样子,话没说几句就被人扣上了话题终结者的帽子。
  3. 曾经进入一个新团队,由于在旧团队成绩还可以,向新领导争取了超过自身能力的任务,结果事情没做好,新团队的领导对我的评价迅速降低。

7

在股市投资有价值投资学派,个人的投资也可以遵循这套理论。选择过多的追求高估值,比如薪水、外界的评价,而不关注价值,势必在未来某个时刻进入hype曲线的下滑通道。与其经历大起大落,不如踏实点,让能力增值,缓慢但稳定地向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个人hype曲线与期望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