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底层模型

在阅读的时候,为什么读了的书,读完以后,感觉不知道怎么在生活中用呢?个人总结原因如下:

一、读书是以知识点为节点。因为是以知识点为节点,就像是记住一些零碎的砖头。何况,我们很多时候把注意力放在记住方法性的知识点上,而像事实性的知识点,因为通讯,网络的发达,却更多的被我们忽视,认为不需要记住这些,有需要的时候,上网搜索就可以了。如果事实性的知识点看成砖头的话,那么方法性的知识点可以看成是水泥。这样读书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彻一堵墙的时候,砖头用完了,水泥却还有很多。

其实,我们需要知道知识生产的原因,知识不是以知识点为节点,而是以生产知识的人,作者或者思想家为节点。知识点是依附在作者上,是以作者为节点的知识树。作者是处于一个知识共同体上的。所以,读书先要选书,选书先要了解作者的ID。作者的ID包括:作者的师承,背景;作者的继承者,学生;作者的对手。然后就是作者的核心论点,与作者著作之间的联系。

读书是用自己的时间来投资,想追求的回报是个人的成长,理解力,判断力,说明力的提升。而投资之前,一定要对投资的东西进行调查。如果看一本书,而不去详细的了解作者的ID,看作者处于知识共同体上的哪个位置,以及作者的核心论点。那是对自己投资的时间的极度不负责任。那么,投入于了解作者的信息的时间,不但不会浪费,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你读书的效果。如果你在不了解作者的时候,那么,就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这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先不要读。

二、没有自己的底层思维。

查理 芒格说过思维模型,普世智慧。混沌大学的李教授说过第一原理性。这些是什么呢?看上去是不明觉厉,这是因为我们其实并没有自己的底层思维,所以不知道这些底层思维是什么,有什么用。查理 芒格也说过,当你只具备一种专业的知识的时候,或者用一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像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这个锤子,可以看成是一种底层模型。只不过因为具备着局限性。查理 芒格的思维模型可能有很多个,因此在看问题的时候,有很多的选择,看问题的视角更多。

极简主义有几个要点,理解本质,做与本质有关的问题。思维模型,可以看成是对于本质的理解,是透过相像看本质,看到事物的共性与不同,从而建立模型。就像计算要的基础是0和1,我们的思维,总是有一个思维模型占主要作用。

有两种思维的模型:严父思维与慈母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型是《别想那只大象》这本书提到的。严父思维指的是:强调个人奋斗的价值高于一切。慈母思维指的是:强调集体的和谐高于一切。就像一个家族里面,大儿子不奋斗,而小儿子勤奋工作,那么,小儿子过上好的生活,那是他自己的本事,是应该的。而慈母思维中,母亲认为小儿子应该把赚到的钱拿一些给母亲,母亲再拿一点给大儿子,这样家庭才和谐。

而更进一步,这个模型可以提升到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鼓励个人奋斗与干预富人,效率与和谐,扩展论与建构论.......这两个模型,存在于99%的人文社科书籍中。一个作者,只要在他的ID中,表现出这种模型,那么他的知识共同体,就是一以贯之,都表现出相同的价值取向。

这样,我们读到的书,通过作者,有时通过作者的对手,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严父思维还是慈母思维。这样,你对于作者的核心观点,就可以通过这两种思维的特点,猜出作者的很多想表达的观点。而平时读的书,可以根据作者的模型,归纳到自己的思维模型中。这时候,我们看的书的背后,是作者,而作者背后,是知识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背后是思维模型的体现。很少有例外。读懂了一个作者,你就可以知道其他的人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5.21|底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