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乄妖乀
曹操三月自长安出斜谷,五月已引军还长安。曹操来去匆匆,然正史却并未给出曹操回军的明确原因……
前文曾提及几点见解:曹操入驻汉中后,便着手将汉中、武都之地大量百姓迁往关中。政局亦因持续战争而不断出现暴动。汉中之战,刘备又是坚守不战。故曹操在对比利益得失后,认为继续攻占汉中只会因小失大,而主动放弃汉中之地。
不过史料中亦有不同声音,认为汉中之战曹操实属狼狈退兵……
依《云别传》所载,‘曹操入汉中后,将数千万粮草存于北山。黄忠闻之后,欲暗探北山劫粮,不料却过期未还。赵云恐有意外,携数十骑至营外探查,却正遇曹军先锋军来袭,曹操大军亦是紧随其后。’
黄忠北山劫粮却‘过期未还’,显然是遭到曹军北山的伏击;同时赵云营外探查亦‘为公前锋所击’。前后推断二者之间绝非巧合,多是曹操有意安排。
参《水经注疏》中载,‘沔水又东径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也。水南导巴岭山,东北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
即赵云、黄忠另有营寨,屯于定军山以东,与刘备主营互为犄角,待曹刘对峙可随时攻击、骚扰曹军侧翼。
同时守护容裘道口。南下容裘谷至元墩,向东南经阜川、至南郑可接米仓道;向西南至黄土岭,过胡家坝、铁锁关至宁强可接金牛道。换言之,容裘道口对于刘备粮草物资的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故曹操欲以粮草为饵,行调虎离山之计,借机攻击赵云南岸营寨,旨在切断、破坏刘备的后勤供应。
《云别传》云,‘赵云被曹操大军围困,拼力杀出重围,退回营寨,曹军则尾随而至。赵云心知敌强己弱,不可力敌。于是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摆出‘空营计’。曹操果疑有伏兵,引兵而去。赵云则以雷鼓助威,惟以戎弩於后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故而后世史学家则认为汉中之战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实为赵云所败。
如南宋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中载,‘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元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亦云,‘赵云大败操兵,操引还长安,帝遂有汉中,自称汉中王’。
不过既然曹操怀疑赵云营中暗藏伏兵,退兵之时又怎会粗心大意。谨慎退兵即使猝不及防,又何来‘自相蹂践’之境况。
且曹军具有兵力优势,赵云‘以戎弩於后射曹军’,只会逼迫曹军背水而战,如此结果绝非赵云所愿。唯有待曹军半渡而击,再以戎弩袭击,方才有效。而曹军皆是北方士卒,不通水性。方能致使曹军惊骇而‘堕汉水而死’。
进而推之,所谓‘死者甚多’恐并未触及曹军筋骨。赵云之力尚不足以令曹操狼狈撤军。
而黄忠北去劫夺粮草,《云别传》却并无下文,《黄忠传》中亦无相关记载。
然汉中战后,黄忠由‘讨虏将军’迁为‘征西将军’。相对而言,正史并未记载赵云被授予任何封赏。刘备亦仅是赞叹一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而已。可见赵云之功,尚不足以比拟黄忠。但刘备次日清晨至赵云营中视察,却是‘作乐饮宴至暝’,而未严守以待。
换言之,黄忠北去劫夺粮草,成功的可能性极高。
参《水经注疏》载,‘溪水又北径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
换言之,曹操的存粮之地应位于沔阳镇以北之山麓。距离阳平关很近,位于曹营腹地。黄忠是如何知晓曹军暗藏粮草之地?退而言之,在曹操早有预谋的前提下,黄忠又是如何劫粮成功的?
参《三国志·王平传》所载,‘曹操南征汉中时,王平随杜濩、朴胡归附,拜为代理校尉。后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传记中并未提及王平为何投降、因何投降。然王平其人‘忠勇而严整’,作战风格及其谨慎。曹操与刘备对峙汉中,刘备占据险要,固守不战,故而王平战败被擒之几率极低。且王平有‘大将之略’,延熙六年(243),拜王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然蜀国绝不会将益州北门交于不识忠义之辈。换言之,王平当年心向刘备,主动投诚的概率极高。
王平本是巴西宕渠人,心向蜀国不愿远离故土,亦是人之常情。
故而泄露曹操存粮之地,甚至是暗中协助黄忠皆有可能。致使曹军粮食短缺,曹操方才决定放弃汉中。赵云之反击仅是契机,黄忠之劫粮、王平之反叛方才是汉水之战胜利的核心。
然则问题却亦不止于此……
参《魏略》所载,“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然五月,曹彰日夜兼程,赶至长安。曹操却已放弃汉中,回返长安了。
短短不到两月,曹操放弃汉中的决定略显匆忙。
然夏侯渊之死、长途奔袭之苦、汉中对峙之败,以及国内政局动荡,对于曹操这位65岁的老人,身心皆是一种挑战。参《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220),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距离曹操汉中之战不过半年时间。
换言之,曹操身体亦可能承受不住多方打击而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其匆忙退军……
文集目錄 | 前篇:三國之局巔峯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