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jumqi4GSe08n6jil9paQZQ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我们看看老子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了?我总是这句话,说习惯了,一讲别的课,好像也想用这句话来开头了。
今天接着讲第四十章,前面老子说“上德如谷,大白如辱”,然后接着讲“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这话什么意思?“广德”就是悟道以后广大的德行,“如不足”这里老子用了一个“如”字,说明什么?说明不是真正的士,有些人从某个角度看来好像是不足,总是不够、不足的。为什么会如此?和我前面讲过的一样,就是有些人没有悟道,从他的角度一看,好像是不够,这哪是什么大的功德,好像不像,像不足一样,他从他的角度只能看到一个片断,因为他看不到太大的那种德行,无法认识“道”,所以通常的人会形容成不足。
我举个例子,怎么会“广德如不足”?比如说我一再的讲王阳明,王阳明当年平定宁王叛乱,王阳明作为一个巡抚,南昌宁王叛乱,起大军7万,号称10万,向北边进发,先打南京,再想进攻北京。王阳明当时带着一小股部队去平叛土匪,结果没办法,赶上了,打吧,王阳明就号召各地部队来勤王,组织当地老百姓当民兵,就跟宁王打,用各种各样声东击西的方法,把宁王打的落花流水,用了40天的时间就把宁王叛乱给平定了,这么一个威胁整个大明王朝的战争,被王阳明一个人就给平定了,您说这了不起吧?
王阳明每天还讲课,讲课的业余时间告诉你怎么打,所以人说我是学者。当宁王被生擒活捉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王阳明正在讲课,下边报宁王被活捉了,王阳明告诉报的人小点声,我在上课,退下,接着讲课,言语不乱、神色不乱,讲完课以后,大家问他,这么大一个事您怎么这么平静?这么大的功德,王阳明说这事“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就像风过我耳朵一样,怎么能动我的念头呢?过眼便为云烟,我把这个事已经忘了。
在别人看,这么大的功德,但是他跟没事似的,正常应该觉得自己了不起,人家没有,归零,什么功德?没有,过眼变为浮云,吾已忘之矣,把它忘了,别人一看,这哪儿像有大德行的样子,怎么回事这个人,不理解,悟道之人一切归零,荣、辱都归零,不在意,所以有那么大的德行,人家真没觉得有德行,没有太大的功劳,忘掉它,无所谓,尽力而已。
在别人看来,这不大正常,正常为公司立下这么一个汗马功劳,怎么大家、领导请你喝酒,奖金,了不得,说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特点,就是在经营方面还有点擅长,表面讲的谦虚,但实际把自己抬得老高了,像王阳明这样的悟道之人,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如不足”是真正对待成绩的态度。而且真的悟道之人有可能真的认为是不足的,为什么?因为放眼天下,看得太远了,所以觉得这点事真不算什么,真觉得这事是好事吗?未来还有不好的,还有好的和不好的,我尽力去做,人家没觉得这事了不得,在人家看来这是我做的成绩中的小小的一点儿,这也是一种“如不足”。悟道之人要进入这种境界。
下面讲“建德如偷”这话什么意思?偷东西的“偷”,“建德”建立起来的那种大的德行像偷一样,他说这是什么意思?“偷”字并不是今天讲的偷东西的偷,“偷”字最早的意思是苟且的意思,是马虎、粗心的那种随意的意思,这是一开始的意思,后来变成偷偷摸摸的,比如说苟且偷生,偷生就是这个偷,偷的意思就是苟且的意思,“建德如偷”就是真正建好大德行的人,看上去没有那么光彩耀人,好像很苟且、很普通,没有那种特别体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家已经把这种形式放掉了,认为没有那么重要,这些形式都是外在的,没那么重要,这样的人有没有?有。我举个例子,建德怎么会如偷,苟且怎么回事?因为人家就没想到去建立大功德,所谓的回报有多重要。
我举个例子,有一天我看新闻,有一个新闻让我特别感动,天津有位老先生叫白方礼,我觉得白方礼老先生真了不得,这个人就是普通工人,七十几岁的时候,突然看到有的孩子们上不起学,贫困家庭、山区孩子上不起学,老人就发了善心,我去登三轮车,我用登三轮车挣的钱资助孩子们上学,从发这个意愿开始,老人每天就开始登三轮车拉东西挣钱,您知道他做了多少年吗?一坚持就坚持了20多年,到93岁去世的,高龄,一共捐了35万,一分钱一分钱的攒,结果捐了35万,支助了300多个孩子上学。
这个老人品德特别高尚,这才是“建德”。为什么?人家没去大肆宣扬,很多人不知道,去了给孩子钱、给学校捐钱不留名,很多人不知道是谁,怎么总有人捐钱?最后发现是位老人,他坚持登三轮车登了20多年,捐了35万。你看人家做的事,没求名,不求整天上电视、报道我发钱,人家默默的、低调的,不写是谁,就一位老人,留这么一个名字去捐钱,这种人行善、发出善念,不为自己捞取,完全是不为名利,就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们,这种人是大道在民间的典型的例子,这就是悟道之人。
人家心情也开朗、也开心,93岁高龄去世,身体健康。我们这整天养生的,练太极练的,您能活93岁我就佩服您,您就了不起了,人家每天登三轮车,这也锻炼身体,而且人家这是行善,所以像这样的人,他没有那种大的光鲜的报道,没有光鲜的奖牌、奖状,大家一般想您捐30多万,这么一个老人一分钱一分钱的捐,捐出35万来,支助了300多个学生,了不得,电视台报道,你应该有资格让别人给你捐点钱了,人家没有,所有这种大的德行,反而不是那种光鲜、华丽的,不是整天宣传的人,而是低调的、普通的、朴素的。
老子讲“建德如偷”,“偷”字就是随意的、朴素的、苟且的,没有特别光鲜的东西,因为境界的不同,所以别人会认为你建立这么大的功德,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现在过得是多么的苟且、多少的普通,这是别人评价的缘故,建立功德的人,悟道之人真的觉得自己苟且吗?没有,人家压根没觉得这件事怎么样,所以这种境界真的是大的境界,叫“建德如偷”。
老子讲:“质真如渝”,什么意思?“质真”的“真”现在我们写的是真实的真,楚简里边是贞洁的“贞”,我觉得贞洁的“贞”更准确一点,其实没多大的差异,但是贞洁的“贞”更加准确。“真”是没有改变的,真正的品质没有改变,“渝”当什么讲?“渝”当变化讲,比如说某某的爱情忠贞不渝,讲的是他的感情一直没有变化,这个“渝”当变化讲,“渝”字最早指的是水由清变浑浊了,它会变化,所以后来引申为变化,重庆这个地方叫渝,这个“渝”指的是嘉陵江,很可能就因为水慢慢流着流着变浑了,古代人说这叫“渝”。所以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起的名字。这只是猜测,没有过分的考据。
“质真如渝”什么意思?说的是悟道之人品质的坚定,看上去好像经常在改变,所有的事好像跟普通人看得都是相反的,因为悟道之人看的是本性、本质。这个事怎么理解?“质真”应该是一直不变,像钻石一样,一颗永流传,不变化才对,老子说真正那种大德行的品质是变化的,因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在变化中不断的找平衡,我们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不断地去变化。我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不举例子,大家想不到,“质真”怎么会看上去像变化一样。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名医李东垣,李东垣当年在金元时期,是跟宋朝打仗的大金国的,李东垣大医学家,他在金国被灭亡的过程中,围在都城里边,被元朝部队蒙古军给围在里边了,受尽了苦,最后还被抓住押到了山东。最后回到老家,成为“一代大医”去世的,李东垣的学生罗天益,罗天益是特别厚道的孩子,跟李东垣学医,我讲过他的故事,李东垣不但不要学费,还给你钱,为什么?不好意思,老师你还给我钱,李东垣说,我这个大的医学思想都传给你了,这点小钱算什么?你好好学医,把这个学下去,所以罗天益特别感恩老师。
到后来,蒙古统一中国以后,罗天益就成了元代太医院里边的御医,您看他师父被蒙古军围在里边被俘虏整得够呛,他又进元代太医院去,这不是投降了吗?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做的事是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所以他在太医任上,把他老师李东垣的书一本一本全给刊印出版了,最后才写了一本自己的书。他是传承医学学术思想这个初衷一点没改变,但是他形式上变了,虽然当时蒙古军是敌人,但是进入蒙古的太医院以后,我能更好的传承这个思想,所以他把这个留下来,你看着他像不断地变化,但他最终保留的一件事,是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这就叫“质真如渝”。看上去好像变化一样。
我们中医调人身体也是这样,到处都是这种道理,比如说冬天、夏天能一样吗?不一样,冬天的时候有人怕冷,给你温温阳,调一调,夏天的时候这个人身体阴阳都比较弱,夏天热又受不了,我就给你滋点阴,你不会应该温阳吗?夏天怎么改滋阴了?我是根据节气变化在调整您的身体,我调整您的身体这个目标一点没有改变,而且要保持阴阳平衡这个状态的初衷没有改变,但是我的外边的方法在变化,在随着周围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这也是一种“质真如渝”。就是说这个品质保证是一致的,但是我在方法上我在调整,我在路径上、形式上在调整,但是其本质根本没有改变过,这是悟道之人心中特别清楚,我就是向善,为了向善去利益众生,在形式方法上会有点改变,可是在外人看来,因为他看不到整体,只看到了一部分,他就觉得您怎么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是“质真如渝”。
这章我们讲到现在了,老子在讲什么?老子在告诉我们其实悟道之人的境界是非常高远的,普通人可能境界不同,只看到了一部分,他就会说正好反映出一种相反的状态,这是老子要告诉我们的,不要在意它,因为我们心中知道我们要去做什么,我们自己心中坦然就可以了,不要管别人看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他们会不断变化,不要管那些事。
各位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接着跟大家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给我们人生做了什么样的指导,我们明天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