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大学舍友|两年没有舍友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这是我的大学舍友|两年没有舍友是怎样的一种体验?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大二时参加了一个交换学习项目,去国内另一所财经类院校完成大二的学业,但因为自己学的是会计这个女多男少的专业,去的31人里只有5名男生——正好分在一个套间里(去的院校住宿是套间,三室一厅一卫)。

更巧的是,23分配后,跟我同屋的是个为了回家而交换的本地人,于是自然而然的,我就落在了一个“独居”的状态。

而大三回来之后由于自己是转的专业,新的舍友全都不认识,加之自己的作息同他们差异很大(养神vs修仙),遂搬了出去,不曾想合租的那位路人也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主,于是这一年算作“独居”,我想亦不为过了。


故事说回大二这一年。自己不是没有尝试着和对屋的同学建立联系,但宿舍区至教学区那条漫长的道路,我早睡早起的作息、以车代步的方式、在宿舍也能学的状态,都注定了我们无法拥有太多的交集。

我知道我那一年读书健身写作,的确完成了自我的蜕变和成长,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也确实把一个人过成了一支军队,但每当自己理性地回望这段时光时,还是要给出自己一个“过于自闭”的负分评价。

这是我的大学舍友|两年没有舍友是怎样的一种体验?_第2张图片
一个人,也可以守护一座城

有句话说的好,“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是不假,但当“合群问题”被矫枉过正,因噎废食的时候,我们就很有可能丧失获得更多美好体验的可能。

这种可能源于什么呢?源于物理上的接近。

古人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后又有“言传身教”;其实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在现实中,周围人行为对我们的影响。

还记得高中时候有个学霸,传闻他上厕所的时候都要看书,头一年都只觉是笑谈,直到第二年搬了宿舍楼住到同一层,亲眼看见时才感到那吃到的震撼——他不在乎旁人的看法,不会在别人觉得可以玩一会儿的时候也偷个小懒。对于他而言,优秀,是一种刚需。

而当我们日后也跟旁人说起这件事时,别人的不以为然和一笑而过也一如高一的自己。

所以在我们有条件接触更高层次或有不同见解的人群时,我们理应当勇敢的,积极的走出去,而不是选择消极的封闭自己。

回过头来肯定一下自己的,是大二一年几乎没有在不必要的社交上浪费过时间。

那有人肯定会问,究竟什么才是不必要的社交呢?

我不能对此给出很准确的答案,但我能够提供一个主观评价的标准是——你并不很享受和当下这个人待在一起的时光。当你意识到那闲聊的五分钟或十分钟可以用来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时,我想你应该找个借口开溜了。

小结一下:社交,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是我们躲不开的话题。而这个话题,在大学期间又显得颇为突出——有着充裕的时间,却又一定程度上的缺乏着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地希望通过社交的方式,与他人泡在一起,来消解这种感受,但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学习也好,成长也罢,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抱团取暖只能带来表面繁荣的假象——当我们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依然无法在脱离人群之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笃定和坚韧。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做一些事情感受到自己体内所具有的能量,那才是独立的根本。

但独立不等同于孤立,这是一个需要“链接”的时代,积极接触新的人新的事物,若有裨益,则可深交;若无所获,亦可抽身而退。但要不停的去尝试去追寻优秀的人,和更为优秀的自我。

引用一位简友的文字做作结:

最好的正能量是,当你活成一束光的时候,别人靠近你就是接近了光,他们会自然而然的从你那里感受到力量和温暖。

我知道自己远远不够好,但我愿意做那个追光者,愿意做那株在泥土里扎根的狗尾巴草。

虽然不耀眼无人关注,但仍要自信的昂首挺胸,心里默默怀着信念,有一天,自己这株狗尾巴草也是会开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是我的大学舍友|两年没有舍友是怎样的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