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靠嗑药缓解职场压力?揭秘“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困惑

法国知名心理学家佩泽透露,为缓解工作压力,各行各业的法国人频繁摄入酒精、能量饮料、抗抑郁/抗焦虑药、各类兴奋剂,甚至毒品(大麻、安非他明)。

法国研究“职场压力”的知名心理学家佩泽(Marie Pezé)曾将数十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整理成《他们并未全部死亡,但都饱受折磨》一书,揭开法国职场颇为颓废又残酷的一面。本周,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透露:为抗住工作压力,各行各业的法国人频繁摄入酒精、能量饮料、抗抑郁/抗焦虑药、各类兴奋剂,甚至毒品(大麻、安非他明)。不少全科医生也常为病人开抗抑郁/抗焦虑等药物。

法国人靠嗑药缓解职场压力?揭秘“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困惑_第1张图片
心理学家佩泽

“自动”加班成为常态?

每年平均为900位病人看诊的佩泽认为:“随着商业组织日益狂热地不断索取人们的精力,各行各业的法国人都在靠形形色色的药物抗压。[…] 不少工作安排完全无视了人体的脆弱与局限性。人类史无前例地被自己制造的工具全面绑架”。

就像《资本论》中所说的,工作日的最大限度受到生理的和社会的双重约束,然而它们“都有极大的弹性、变动余地”。具体说来,无孔不入的邮件与联络、被模糊的工作与生活边界,以及成为“默认职业素养”的“时刻联系”法则代表了重塑后的新行为模式。当然,还有如影随形的焦虑感。

法国人靠嗑药缓解职场压力?揭秘“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困惑_第2张图片

“能摧毁不少法国企业的猛料”

《世界报》记者不无夸张地写道,这位心理医生的办公室里“装满了炸药”。不过,佩泽本人也证实,柜中存放的数十份病历档案隐藏着足以使知名企业名声扫地的“猛料”。她的患者遍布几乎所有行业,除了“劳苦大众”,也有取得巨大成功的商业高管们:“目前,病人经受的工作焦虑与70年代的‘透支’现象还不太一样。患者忍受神经生理性的枯竭状态及其对智力的永久性损伤。与此同时,精疲力竭的身体却始终加快运转、无法冷静下来。一些人在长期折磨后选择自杀,好真正结束这一切”。

这一切是否言过其实、危言耸听?事实上,在上述提到的《他们并未全部死亡》书中,佩泽一开始就清晰无误地告知将信将疑的读者:“你不会毫发无损地读完本书”。一页页被援引的案例详细记述了人们忍受的精神和身体痛苦——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对于“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年轻群体来说,抱怨压力有时难免显得不光彩且徒劳:名目繁多的“抗压”产品(健身服务、电子游戏、影视娱乐)不正说明了压力的普遍性?你有什么资格不通过自己的生活智慧,将压力“妥善自行消化”?“诉苦”是不是说明能力不如人呢?

法国人靠嗑药缓解职场压力?揭秘“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困惑_第3张图片

工作为什么令人痛苦?

首先,我们为什么工作?当然是要养家糊口!但也并不仅于此——“到底想要什么?”、“想要的能得到吗?”“它们是不是根本不值得追求?”诸如此类的疑问数见不鲜。也许,不少积极拼搏的人们会不自觉地压制此类自问,并提醒自己:在当今社会,多想想怎么赚钱才更明智。

乍看上去,《你为什么而工作》像是本典型的励志成功学书籍,其作者巴里•施瓦茨试图探讨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工作为何使人痛苦”。施瓦茨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担任心理学教授。有评价称,他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法国人靠嗑药缓解职场压力?揭秘“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困惑_第4张图片

言归正传,施瓦茨的结论是,工作之所以令人痛苦,是因为现行管理与薪酬的理论根源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两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和个体完全遵循着经济学大师们提出的 “人性懒惰”假设。譬如亚当•斯密就曾提到,由于人们总是“懒惰、图舒服”,那么应当将工作切割为“简单、重复、没有实际意义”的部分,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

这个坚不可摧的假设已经遍布所有行业,使得管理者们设计了一系列配套的奖惩制度和工作流程:无论是文化教育,还是工商业,工作内容都被切割、量化。面对这样的工作,人们除了物质报酬外,难以获得其他回报。自然而然地,人人都成为金钱游戏的信奉者,将经济价值看得远远高于社会价值。

施瓦茨试图颠覆的,就是这种“能偷懒则偷懒”、“报酬至上”的人性预设。当然,他并不是想走到另一个极端,鼓吹人们应只为了使命感工作。如果能纠正以往工作内容设计中对人性和动机的深层误解,管理者才能将自己提供的工作变得更有吸引力,员工也才会将工作完成得更有成就感。如此,对工作表现有掣肘作用的“负面压力”也许也能转化为促使人不断改善的良性压力?

正如上文提到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也许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即便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论,但只要人们相信它是真的,那么这一套错误的理论会不断地改变人们的行为,直到它成为“真相”。换句话说,“你再也无法得到优秀的员工”这句话的因果关系其实被颠倒了:只有当管理者们给人们提供“浪费生命的无聊单调工作时”,他们才会得到能力平庸、只注重薪水高低的员工;反之,如果管理者设计的工作环境能允许员工体现个人价值,那么他们就能培养出看重工作价值、而不仅仅是物质回报的雇员。

这就是施瓦茨的观点:人们讨厌的是僵化、机械的“流水线”型工作。他相信,比起一味偷懒,从工作中寻求挑战、意义、成就感才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人们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此类满足感,那么他们就会将其当做事业,获得好好工作的动力。与此同时,积极营造具有挑战性、意义和满足感工作场所的职责,就落在了管理者肩上。

也许,施瓦茨对人性的预估太过乐观?此外,面对 “资本与人的联系变得无限紧密”的现状,我们也很难以黑白二分法将压力归档为“好事”或“坏事”。重要的是,现存的困境该被正视、谈论,才会有改善的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法国人靠嗑药缓解职场压力?揭秘“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