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二章有感

      读完第二章实在论和教育后,发现第二章比第一章更难,难在两种理论两种哲学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存在着纠缠不清的流变。

      曾记得在上大学时,特别想往柏拉图式的爱情,坚信只有精神上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现在想起来无非是印证了对柏拉图物质没有永恒的真实性的正确认知,亚里士多德在师从柏拉图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进步并进的过程,前几日和一书友再聊地理学科的具身教育和离身教育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具身教育是实在论,而离身教育这应该就是我们说到的理念论,前者讲究知行合一后者更强调观念,作为古典传统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先生认为追求真正的目标将获得适度的理性生活要避免走向极端,适度的观点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黄金中道在当下社会中依旧有着他的作用。

     而宗教上的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罗马天主教把托马斯主义当成最主要的哲学,在阿奎那看来教育的首要媒介是家庭和教堂,而国家或者有组织的社会团体则屈居第三,我们抛开宗教单从他对家庭的教育认知我个人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工作之一。

        现代实在论的发展过程中,弗兰西斯・培根对亚里士多德采用了神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坚信人们需要利用有效的调查方式来发展知识,培根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而约翰.洛克作为培根的追随者,在《教育漫活》一书中他的教育思想并不像他的认识的那样理论化,而是关于操行、懒惰、报酬和惩罚的实践的思想,他的思想导向是绅士教育,这点在英国教育中表现非常明显。

        当代实在论典型人物是怀特海,阿奎那将他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基督教相融合,而康德将科学和传统价值相协调,怀特海则试图将理念论和实在论相融合,重新建立当下的科学哲学基础,怀特海和伯兰特.罗素共同创作了数学原理,怀特海一直坚信教育与“生活理念“有关。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人们广泛关注开放教育,形成一种做自己的事的伦理,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阿德勒代表全面教育组,全面教育计划和后续的全面教育问题和可能性成为美国的教育改革的重要文本,

         实在论的学者们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实践方面,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道德教育,洛克认为优良的品质优于智力培养,许多实在论学者都主张能力,责任感,执行力等方面的教育。

      你会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很多学校都尊崇实在论的教育训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二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