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硅谷投资人Naval Ravikant的40条推文,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通过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这一事件被称为“推文风暴”。
为什么会掀起如此大的风浪呢?
第一:因为这位投资人太牛,最著名的投资项目是:Twitter和 Uber
第二:因为这40条内容的主题是:如何不靠运气致富。
和菜头翻译了这40条内容,我引用了再展开说,今天分析第四条。
How to get rich (without getting lucky)
4.You’re not going to get rich renting out your time. You must own equity – a piece of a business –to earn your financial freedom.
第四条:你不会通过出租自己的时间而变得富有,你必须拥有产权,也就是生意的一部分,以此才能赢得个人财务自由。(和菜头翻译)
和菜头解释说:1:出租时间的概念很多人理解为打工,其实Naval提到的出租时间,指的是一个人的财富增长,是否直接关系到他的时间。一个小卖部的老板,他并不为谁打工,但他的财富增长需要他长时间守在店里,因此,他依然是出租时间换钱。但一个淘宝点卡店老板则不同,点卡销售是全自动的,不需要24小时守着,而且也不需要只做这一样生意。这也是互联网拓宽职业生涯的一个例子。
2:作者认为出租时间的人,在商业链条里作为生产资料出现,不拥有任何产权,也就无法通过商业行为获利。
有了和菜头的这两点解释,不知道您对生意、产权的理解是不是更充分了一点?
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李笑来录音被疯传,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也仔细地把50多分钟的录音从头听到了尾,就像之前我把郑伊廷和李笑来各自的录音都认真从头听了一遍一样。
说实话:最开始发生撕逼事件的时候,我非常震惊,心情特别难过,先不管事实如何,觉得自己的偶像为了钱跟人公开撕,既没有了风度也没有了涵养。
我买过笑来的得到专栏,读了《把时间当走朋友》,他对我认知水平的提升给予了很大帮助,我从心底里感激他,直到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
但我得承认:我不懂商业,不懂商人,不懂币圈沉浮。这么多事情的发生,让我反思:不需要把笑来当作一个楷模一样的偶像,也没有谁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可。
我也非常感谢笑来如此真实地生活在公众面前,优点突出,缺点也非常突出,敢于面对也敢于承担(同时期的冯姓导演和刘姓作家简直就是反面教材。)但是囿于自己对他本人了解甚少,我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但我想说: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不是判断对错,而是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了怎样的思考。
这次录音事件,激发我想要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商业行为?
百度解释:商业,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行为。大多数的商业行为是通过以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商品或服务来赢利,如微软、索尼、IBM、联想、通用都是盈利性的商业组织典型的代表。然而某些商业行为只是为了提供运营商业所需的基本资金,一般称这种商业行为为非赢利性的,如各种基金会,以及红十字会等。一般认为,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它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的等价交换。
我注意到两点:1: 大多数的商业行为是通过以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商品或服务来赢利。
高出成本的部分,正是卖家赢利的来源。但是,价格到底应该高出成本多少呢?
2: 它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的等价交换。
这点很有意思,商业的本质有挺大的主观成分:基于对价值的认识,那么,买卖双方怎样才能获得对于价值的共同认识呢?
我对经济学不了解,商业法则也不懂,但我隐隐约约觉得:以上这两点就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下次如果想要为这个商品买单,就问自己两个问题:1:它高出成本多少?2:我花这些钱值不值?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股市也好;币圈也罢,不要听谁的一面之辞,不懂的不要做,如果特别想做或者需要你做,那就去学嘛!
其实到现在我也没太想好,到底哪些是“非出租时间”的赚钱方式,但这并不妨碍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动脑筋自己思考,多学多练总比当韭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