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合肥出差,托办事处的福,有幸与老孔同坐一桌享用晚餐,席间听他布道,连续两个晚上都从六点半多听到九点半,很是过瘾。
老孔何许人也?此人名叫孔令X(出于隐私暂时保密),是孔子的76代后人,北大物理系毕业,在我司从事商务工作,已经是该领域最高级专家(几万人的公司也就十来个这样的专家吧,商务领域就他一个),直接给CEO做决策支撑,总结起来就一个字,牛!(想当年我也算是给他做支撑的人,只不过那时候只是面子上显得很高端而已,实际上多是些复制粘贴的工作)
在我离开他部门后的这几年,他发生了很大的转型,由原来的业务顶尖人员转变为高级讲师,不光给商务经理讲,更是给客户经理和高层管理干部讲,讲的已经不仅仅是业务知识,而是上升到医学、国学、宗教、哲学层面,所以我们都称之为布道。这两天晚上能在饭桌上听他布道,真是一件幸事。
恕我层次不够高,可能很多内容只能单纯的记下来却难以领悟到更多。不管怎样,先记下来再说,以后慢慢领悟吧。或者可以拿一些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1、望闻问切,虽是中医术语,却可以应用到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再推而广之,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
望:看面相、骨骼、精气神,这需要依据一些经验来判断,有很多前人判断的经验可以做参考。需要积累,才能做到识出这个人的大致状态。例如:吃荤的人欲望强烈,容易拿下。吃素的人不好对付。
闻:即是“听”。第一,要听到弦外之音。第二,要注意对方的留白,揣摩留白的含义(国画的意境都在留白处)。第三,要善于倾听,去掉自己的反应模式。套用公式:Y=F*X,其中Y是结果,F是反应模式,X是因。反应模式越大,偏离度越大。要尽量减少自己的反应模式。
问:有时候不问比问好,言多必失。问的话要尽量问封闭式问题不要问开放式问题,这样既能给对方感觉你在认真思考,又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原则有背景不要问,个人隐私不要问。
切:属于CHECK层面,即PDCA里的C。前几个环节做完了,要实际与对方去切磋,才能进一步印证之前的判断是否准确。套用在客户 经理身上就是要请客户去打高尔夫或唱K……,在真刀真枪中摸清楚对方的底。
2、 听说读写。商务经理必备四个技能。可惜他讲这段的时候,我被其它事情干扰,没有听清楚。
3、“读”的层次:有趣而读,有用而读,有感而读。
4、“知”的层次:生而知之(天才,天赋),学而知之(大部分人处于这个阶段),困而知之(逆境成才,痛苦才能让人进步)。
5、“行”的层次: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为之。 “安”就是心安,是一种使命感。做事情不图外在的利,而是图内心的安,就是带着使命感去做事,是高层次的行。
6、平衡:每个人每天都应该做点应该做的事,也应该做点喜欢做的事,之间要讲究平衡。例如白天做应该做的事,晚上做喜欢做的事。(这是从烟酒茶引申过来的,他说烟酒茶是他的灵魂伴侣,算是喜欢的事)
7、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四个层次:认,识,知,道。认人最容易,识人才能用好人。人生得三五知己容易,但是难以碰见道友。
8、人的五个层次:知道、学问、文化、宗师、圣人。另一种说法:俗、儒、僧、仙、佛(把字拆开看含义) 。
9、人生如玉:温润、清透、翠绿(有生命力)。
10、人生如水:刚出生时是纯净水, 当有了欲望或反应模式后,出现杂质,问题越多,杂质越多。心不静,就像是不停的在搅拌水,只会越来越浑浊。如何才能保持纯净?只有静下来,杂质才会沉下去。但如何让杂质消失?则必须看透它,穿透它。也就是当问题出现时,你不觉得它是个问题,它就消失了。
11、其它:“教”其实是种形式,形而上。佛教其实应该是佛学,它就像飘在天空中的一朵五彩的云,可望而不可即(奥修)。道教比较接地气,倡导无为而治。儒教,倡导以出世的心态来积极入世。
12、我们当前还处于一个山洞里,有一点微光照着,我们顺着那光努力想走出山洞。有少数开悟的人,走出了山洞,就开始爬山,越往上爬,越发觉人少。高处不胜寒。有的人可能一辈子走不出那个山洞。有的人可能走到半山腰就走不下去了,因为太孤独。
13、为什么说人是有惰性的?其实惰性是很多种反应模式的叠加,当去除反应模式后,就不会觉得是惰性。这可以用来反驳“学习天生是痛苦的,因为学习是对惰性的挑战”。
以上是我记下的感兴趣的部分,不知道记下了百分之几十。
以下是我有感触的部分。
说起“行”,为什么当前我对工作有诸多不满,就是因为我还处于“勉强而为之”的层次,因为实在无利可图,只能是勉强糊口,更不要提什么使命感了。但是周围也不乏有那些拿着微薄的工资却干的很起劲的人,我也曾问过为啥在中兴待这么多年还不走,她的答案是图个心安。当然这可能跟真正的安而为之还有一定差距,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上升到那个境界。
再说如何让杂质消失,当你觉得那不是问题的时候它就不是问题了。 比如说坐在我旁边这位来自北京的同事,她每天早晨六点出门,晚上七点多到家,花在路上的时间将近四个小时,但她不觉得是个问题,她就是真的看透了。我感觉她是很麻木,而实际是我自己没有看透,人家已经看透了。而她是怎么看透的,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样,还有比她更长时间的,还是说她觉得路上还能看点书也不算是浪费时间了,我也不得而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造化,管好自己,做自己能掌控的事。
我可能还处在那个在黑暗的山洞里摸索的人,但希望我能有朝一日走出山洞开始爬山。有趣的是,吃完饭后,老孔竟然在那里哭穷,说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于是有人调侃说,公司让你这样级别的人受穷,那我们就更加没法待了, 我也赶紧附和,然后高喊让老孔给我们指一条明路。他无奈的摇摇头,说没有路了,然后又随手一指,说路就在那里,你自己走吧。而我还真的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那是两辆小车中间的夹缝,该怎么走呢?还是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