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慵懒,叫活得安全

前两天,看《朗读者》第七期《告别》时,里面有一个清华大学生物系的女生叫程何,不顾周围许多人所看好的“光辉前程”,毅然决然地放弃直博的名额,放弃了“出国梦”,毕业后从事国内几乎没有人涉猎的音乐剧译配工作。《妈妈咪呀》、《猫》、《Q大道》、《一步登天》、《狮子王》、《音乐之声》、《我,堂吉诃德》等七部大型音乐剧作品的译配工作都出自26岁的她之手。对于年轻的她来说,“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让中国观众看到更多的优秀本土化音乐剧,让未来能够产生真正原创的中国音乐剧作品。” 可是,她却是一个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还在服药中。对于未来,董卿问她“害怕过吗”?她说:“害怕,非常害怕,曾经夜里哭醒。因为看不到未来在哪里,觉得前方是黑的”。她是一个极端完美主义者,“一是要独自承受一个未知的未来,二想要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不想对不起那些大师,对他们的作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缺损”……

她,深深地震撼了我。一是她的勇敢放弃。世人都趋之若鹜的却并非她所喜欢,决不能为了世俗的成功去埋葬自己的理想,委屈自己的爱好。许多人都非常不理解,所以她孤独。二是她的勇敢追梦。国内几乎空白的现状,以及她极度完美的追求,尽管让自己非常辛苦劳累,但她感觉“这是最能获得人生价值、满足感和喜悦的一件事,非常开心”,“早已习惯痛苦,不再害怕忧伤,只不过是换个衣箱换间房”……所以,她又很坚强。三是她的眼神语气,有时扑朔迷离,似乎在躲藏什么,似乎又在固执什么,好像一个灵动鬼魅般的才女被一群粗野壮汉围观一样,是那般清灵纯洁而又无助不安……我心很疼。

孤独、坚强而又无助地走着,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没有宽容的舆论环境,没有可倾诉的朋友,没有志同道合的战友,没有喝彩与掌声,必定抑郁。

也许,伟人都是从孤独走过来的。

在中国,从社会到单位到家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世俗的“合情合理”观,你若顺大家的常理走,大家就觉得你好,在这基础上当官了发财了,就认为你“成功”。如果你不顺大家都去追求的一种路走,就认为你离经叛道、不思进取、歪门邪道。这就是为什么北大的出来养猪遭耻笑,顾少强老师写下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后者除大家评议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之外,一定也都觉得她任性得太离谱了吧!严重打破了大家所公认的常规常理。因为作者说——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什么规划,做出辞职的决定也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实现全国人民的梦想”。这次出来或许会遇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开间客栈,安顿下来,或许继续出去走走,甚至不排除再当教师。“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随波逐流,就是最大的安全,但其实也是一种慵懒,不加思考,人云亦云,从众从俗。活在人流里,活在世俗浪潮里,活在众人所谓的功名利禄的追求中。但不能过贫,也不能过富,因为普遍有“笑贫仇富”心理。得活得不左不右,不前不后,活得中庸。对领导有意见从来都不言,大场合讲话从不表观点,模棱两可算计周全。因为有一种安全,叫从不出格不树敌、从不反叛;有一种安全,叫能入大众的法眼——这就叫“活得安全”!

曾经有一位教师朋友给我说他带的班级老考全县第一,后来学校老师总是排挤他,最后他待不下去干脆调离到另一所学校,不敢再过于“出色”。

1975年,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开始创业,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要是在中国,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比尔盖茨,因为“人言可畏”!

改变现状,需改变意识。改变意识,需修善修心。宽容别人,善待别人,支持别人,祝福别人,以人格的完善、信仰的坚守、人性的圆满、家庭的幸福、美德的传承为第一要务,最终达到成就自我、国家共赢、人类互助,将是最美之理想社会!

随波逐流很简单,成就自己路艰险。谨以程何译《我,堂吉诃德》中的一段歌词送给活得“不安全”的追梦者们,一起共勉——

      追梦,不会成真的梦;

      忍受,不能承受的痛;

      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

      跋涉,无人敢行的路。

      改变,不容撼动的错;

      仰慕,纯真高洁的心;

      远征,不惧伤痛与疲惫;

      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慵懒,叫活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