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关系的发展环节。在这一单元,我们会用一种不常见的视角,深刻理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我发展。

讲课的前提,是要有听众,没有人在听,就会变成无意义的喃喃自语。没有谁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会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我们常说是父母生育孩子,从关系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孩子生出了父母。没有孩子,谁能自称父母?这并不是文字游戏,它关系到如何理解人,这种独特的存在。

是把人看成是一个个独立的、偶尔产生联系的自我,还是关系当中的一份子?请你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是自我?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假设一个稳定的、独立于他人的自我,这个自我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在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个性。是个性最终决定我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如果出现自己不喜欢的行为,那肯定是自我出了问题。

从关系的视角思考自我,会发现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单独的自我。在每一段关系当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决定想法和行为的,不是个性,而是当下所处的关系。如果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就是关系出了问题,而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

1、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当中,我们是一种群体性动物,独立生存不是我们的菜。即使在独处的时候,这个独处的空间,也是由关系所界定。

一个人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事情,看起来非常自由。但心里清楚的很,自己不能走出那道门,不能光着身子走到大街上去。这就是关系的共识,它界定了独处的空间范围。

2、在不同的关系当中,一个人的自我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情景下,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内向的你、外向的你、勤快的你、懒惰的你,都是你自己,只是在不同关系下的不同表现而已。

3、决定行为的,是当下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个性。妈妈可能会对不做作业的孩子大吼大叫,一转脸,就会对前来家访的老师笑脸相迎。并不是因为妈妈精神分裂,而是因为她所处的关系不同。

从关系的视角分析,妈妈的不同表现,会反映出亲近和疏远,两种不同关系当中的差异。并不是所谓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的差异。妈妈的表现都是真实的,都是妈妈的自我。

4、用关系的视角审视问题,会让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拥有合理的答案。如果是自己认同的人提交的任务,工作效率就会很高。如果你并不认同对方,做事情就会非常拖拉。

从个体角度审视自我,会感觉自己有一个稳定的个性。稳定,意味着难以改变。妨碍我们改变的,正是头脑中那个顽固的“自我概念”。从关系角度审视自我,可以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找到不一样的自己。

不会随随便便给自己贴标签,会认真审视在什么样的关系当中,产生当下的行为。也不会去指责别人看似古怪的个性,会认真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他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头脑中的那个根深蒂固的自我,就是一种抽象化的产物。这种思考会增加控制感,但也会让人开始僵化。从关系角度看待自我,是一种正念思维。用近的思维,把每一个自我放到具体的关系当中。从每一段关系当中,审视自我的表现,自然会增加改变的空间。

既然一个人是关系的产物,那么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22 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