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oll, epoll之间的区别

select, poll, epoll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事件复用技术

  1. 假设你有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并且那里已经打开了两个socket连接。
  2. 当服务器从两个连接那里都收到Http请求的时候,它应该返回一个Http响应给客户端。但是你没法知道那个客户端先发送的消息和什么时候发送的。
  3. BSD套接字接口的阻塞行为意味着,如果你在一个连接上调用recv()函数,你就没办法去响应另外一个连接上的请求。
  4. 这时你就需要I/O复用技术。 I/O复用技术的一个直接方式是让每个连接都拥有一个进程/线程,这样连接上的阻塞行为就不会相互影响。
  5. 这样,你就把所有繁琐的调度/复用问题交给了操作系统内核。这样的多线程架构伴随着的是高昂资源消耗。维护大量的线程对内核来说没有什么必要。每个连接上的独立栈不仅要增加内存痕迹,同时也降低了CPU本地缓存能力。
  6. 那么我们如何不使用线程-连接模式来实现I/O复用技术呢?你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忙等轮询来实现,即在每个连接上进行非阻塞的套接字操作,但这种行为过于的浪费。我们所要知道的只不过是哪个套接字已经就绪。
  7. 因此系统内核为应用与内核之间提供了一个单独的通道,这个通道在你的套接字变为就绪时会发出通知。这就是基于准备就绪模式下的select()/poll()工作模式。

多路复用例子

下面举一个例子,模拟一个tcp服务器处理30个客户socket。
假设你是一个老师,让30个学生解答一道题目,然后检查学生做的是否正确,你有下面几个选择:

  1. 第一种选择:按顺序逐个检查,先检查A,然后是B,之后是c和d,这中间如果有一个学生卡住,全班都会被耽误;
  2. 第二种选择:创建30个分身,每个分身挨个检查每个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相当于每个请求创建一个进程或线程进行处理;
  3. 第三钟选择:站在讲台上等,谁解答完谁举手,这时c和d举手,表示他们解答问题完毕,你下去依次检查c和d答案,然后继续回到讲台上等,这是e和a举手,又检查e和a,这种就是io复用模型,linux下的select,poll,epoll和kqueue就是干这个的,将用户socket对应的fd注册进epoll,然后epoll帮你监听哪些socket上有消息到达,这样就避免了大量无用操作,此时socket采用非阻塞模式,这样,整个过程只在调用select,poll和epoll调用的时候才会阻塞,收发客户消息是不会阻塞的,整个进程或者线程被充分利用起来,这就是事件驱动(reactor模式)

区别

  1. select==>时间复杂度O(n)

    1. 它仅仅知道了,有I/O事件发生了,却并不知道是哪那几个流(可能有一个,多个,甚至全部),我们只能无差别轮询所有流,找出能读出数据,或者写入数据的流,对他们进行操作。所以select具有O(n)的无差别轮询复杂度,同时处理的流越多,无差别轮询时间就越长。
  2. poll==>时间复杂度O(n)

    1. poll本质上和select没有区别,它将用户传入的数组拷贝到内核空间,然后查询每个fd对应的设备状态, 但是它没有最大连接数的限制,原因是它是基于链表来存储的.
  3. epoll==>时间复杂度O(1)

    1. epoll可以理解为event poll,不同于忙轮询和无差别轮询,epoll会把哪个流发生了怎样的I/O事件通知我们。所以我们说epoll实际上是事件驱动(每个事件关联上fd)的,此时我们对这些流的操作都是有意义的。(复杂度降低到了O(1))
  4. select,poll,epoll都是IO多路复用的机制。I/O多路复用就通过一种机制,可以监视多个描述符,一旦某个描述符就绪(一般是读就绪或者写就绪),能够通知程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但select,poll,epoll本质上都是同步I/O,因为他们都需要在读写事件就绪后自己负责进行读写,也就是说这个读写过程是阻塞的,而异步I/O则无需自己负责进行读写,异步I/O的实现会负责把数据从内核拷贝到用户空间。

  5. epoll跟select都能提供多路I/O复用的解决方案。在现在的Linux内核里有都能够支持,其中epoll是Linux所特有,而select则应该是POSIX所规定,一般操作系统均有实现

SELECT

​ select本质上是通过设置或者检查存放fd标志位的数据结构来进行下一步处理;这样带来的缺点是:

1. 单个进程可监视的fd数量被限制,即能监听的端口大小有限;
   - 一般来说这个数目和系统内存关系很大,具体数目可以cat /proc/sys/fs/file-max察看。32位机默认是1024个。64位机默认是2048. 

2. 对socket进行扫描时是线性扫描,即采用轮询的方法,效率较低: 
 -  当套接字比较多的时候,每次select()都要通过遍历FD_SETSIZE个Socket来完成调度,不管哪个Socket是活跃的,都遍历一遍。这会浪费很多CPU时间。如果能给套接字注册某个回调函数,当他们活跃时,自动完成相关操作,那就避免了轮询,这正是epoll与kqueue做的。 
3. 需要维护一个用来存放大量fd的数据结构,这样会使得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在传递该结构时复制开销大 

POLL

​ poll本质上和select没有区别,它将用户传入的数组拷贝到内核空间,然后查询每个fd对应的设备状态,如果设备就绪则在设备等待队列中加入一项并继续遍历,如果遍历完所有fd后没有发现就绪设备,则挂起当前进程,直到设备就绪或者主动超时,被唤醒后它又要再次遍历fd。这个过程经历了多次无谓的遍历。

它没有最大连接数的限制,原因是它是基于链表来存储的,但是同样有一个缺点:

  1. 大量的fd的数组被整体复制于用户态和内核地址空间之间,而不管这样的复制是不是有意义。

  2. poll还有一个特点是“水平触发”,如果报告了fd后,没有被处理,那么下次poll时会再次报告该fd。

EPOLL

​ epoll有EPOLLLT和EPOLLET两种触发模式,LT是默认的模式,ET是“高速”模式。LT模式下,只要这个fd还有数据可读,每次 epoll_wait都会返回它的事件,提醒用户程序去操作,而在ET(边缘触发)模式中,它只会提示一次,直到下次再有数据流入之前都不会再提示了,无 论fd中是否还有数据可读。所以在ET模式下,read一个fd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的buffer读光,也就是说一直读到read的返回值小于请求值,或者 遇到EAGAIN错误。还有一个特点是,epoll使用“事件”的就绪通知方式,通过epoll_ctl注册fd,一旦该fd就绪,内核就会采用类似callback的回调机制来激活该fd,epoll_wait便可以收到通知。

epoll为什么要有EPOLLET触发模式?

如果采用EPOLLLT模式的话,系统中一旦有大量你不需要读写的就绪文件描述符,它们每次调用epoll_wait都会返回,这样会大大降低处理程序检索自己关心的就绪文件描述符的效率.。而采用EPOLLET这种边沿触发模式的话,当被监控的文件描述符上有可读写事件发生时,epoll_wait()会通知处理程序去读写。如果这次没有把数据全部读写完(如读写缓冲区太小),那么下次调用epoll_wait()时,它不会通知你,也就是它只会通知你一次,直到该文件描述符上出现第二次可读写事件才会通知你!!!这种模式比水平触发效率高,系统不会充斥大量你不关心的就绪文件描述符

epoll的优点:

  1. 没有最大并发连接的限制,能打开的FD的上限远大于1024(1G的内存上能监听约10万个端口)
  2. 效率提升,不是轮询的方式,不会随着FD数目的增加效率下降。只有活跃可用的FD才会调用callback函数;
    即Epoll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只管你“活跃”的连接,而跟连接总数无关,因此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Epoll的效率就会远远高于select和poll。
  3. 内存拷贝,利用mmap()文件映射内存加速与内核空间的消息传递;即epoll使用mmap减少复制开销。

总结:

  1. select,poll实现需要自己不断轮询所有fd集合,直到设备就绪,期间可能要睡眠和唤醒多次交替。而epoll其实也需要调用epoll_wait不断轮询就绪链表,期间也可能多次睡眠和唤醒交替,但是它是设备就绪时,调用回调函数,把就绪fd放入就绪链表中,并唤醒在epoll_wait中进入睡眠的进程。虽然都要睡眠和交替,但是select和poll在“醒着”的时候要遍历整个fd集合,而epoll在“醒着”的时候只要判断一下就绪链表是否为空就行了,这节省了大量的CPU时间。这就是回调机制带来的性能提升。

  2. select,poll每次调用都要把fd集合从用户态往内核态拷贝一次,并且要把current往设备等待队列中挂一次,而epoll只要一次拷贝,而且把current往等待队列上挂也只挂一次(在epoll_wait的开始,注意这里的等待队列并不是设备等待队列,只是一个epoll内部定义的等待队列)。这也能节省不少的开销。

你可能感兴趣的:(select, poll, epoll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