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赏析(三):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 师承活动

文章赏析(三):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 师承活动_第1张图片

作者/闫涛

校对/高向晶

导读:想必各位中医爱好者都知道,因卫生部对考取“医师资格证”要求很严格,非对口专业本没有机会参加该类考试,也正因如此,很多同仁望而生畏,打了退堂鼓,放弃了中医之路,中医圈因此少了很多人才,这实在令人惋惜。但随着这届政府对中医的重视和师承政策的放开,我们这些门外人如今也有可能登堂入室,这不能不让人心生欢喜!今日有缘参加“医承有道”组织的“圆梦中医人”的考试,侥幸通过了首轮考试,按照规则需要写文章一篇,由是,写下自己学习中医的一些经验,抛砖引玉,若是能给后来人一点点帮助,也算幸事一件。但因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从小一直热爱古典文学,无论上学还是上班,一得空闲便卷不释手,从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到晦涩难懂的易经道德经等都有涉猎,但囿于家境及不对口的专业,却并没有太早接触到中医。

▌最早了解到中医,是源自于范仲淹的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不夸张的说,每个中国文人心里都有一个“良相梦”:上可清君侧,下可救世人。但梦想照进现实,不可能所有人都成良相,而生活还要继续,有感于张仲景的“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及古人的“子不学医则不孝,父不学医则不仁”,因此下定决心,效仿朱肱,归而学医。

学中医的很多人一定或多或少的知道《名老中医之路》这一系列书,该书记载了60多位名老中医的成长之路,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直观的了解老中医们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有人统计过这些老中医的学医途径,发现家学,科班以及师承占了绝大部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自学成才。

这无疑打消了我自学中医的积极性。祖宗没有赏饭碗,家学未有;大学专业不对口,考试资格也没有;至于老师,更是难得!这该如何是好?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有个亲戚在北京开中医门诊,于是我选择先考取一个对专业要求不太严格而又能从事相关工作的证书:中药调剂员证,然后到了这家门诊的药房上班,做了一个普通的中药调剂员。

中药房的日子忙碌而充实,除了每天不停地抓药,还要熬药,做水丸,膏药等等,工作之外,和别人放松休息不同,我只要一有时间就学习《药性赋》、《神农本草经》等这些中药经典,学着慢慢的了解中药,了解药的功效;了解四气五味;了解十八反,十九畏和妊娠禁忌等等。

过了一段时间后,慢慢的我发现,我从刚开始的一无所知发展到可以大概看出药方的目的所在,已经可以给病人讲解药方的主要作用,这些进步让我欣喜不已,也让我有了更大的野心。

▌那就是学习开方。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开始留心学习怎么开方,通过学习发现,开方和抓药有天地之别,抓药只要做到见方抓药就可以,算是中医里最基础的工种,而开方必须通过中医诊断判断出病人的病因,通过综合分析后而下药。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的病也可以从外部判断出来,所以可以通过诊察疾病的症状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徐灵胎在《兰台规范》中说过:“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这段话是对中医诊断很好的解释。

▌为了能更好的学习中医诊断,我又开始狂热的买书看书。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的著作等等都被我买了回来。工作中我不放过任何时间去学习,并且一有机会我就追着病人问哪里不舒服,然后再对照大夫的诊断和医书上所说,自己学着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诊断,尽可能的把所学应用到实际诊断中。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很多难题。

例如在《难经》里关于四诊有这样一句话“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诊脉为巧工,按顺序排位列四诊之末。可是实际应用中我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妆、美瞳、香水等新鲜事物的普及对“望诊”“闻诊”干扰越来越大,而好多病人的讳疾忌医,“问诊”受到的误导也很多,所以我越来越觉得最能得到病情直观反馈的反倒是四诊之末:把脉。且内经云:微妙在脉,不得不察。夫人脏腑气血,虚实阴阳,全现以脉!

▌就这样,我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了脉学。

《难经》《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这些脉学经典等我都在看,我认为后世医家里脉学造诣最高的当推张景岳,滑寿,李中梓,李滨湖四人,而四位大家的著作《景岳全书》,《诊家枢要》《诊家正眼》《濒湖脉诀》皆是学习脉诊绕不开的经典,对我本身而言:《诊家正眼》是我的最爱。该书援据经旨,考校典章,衷极理要,辟非纠谬,正本清源,是李中梓老人“究心三十年始成书”。(此书字字珠玑,喜欢脉学的人强烈建议仔细研读,读后在脉学的理解上会有醍醐灌顶之感。)

▌在学习把脉的过程中,我认为一开始是最艰难的,因为脉象过于飘渺。

文章赏析(三):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 师承活动_第2张图片

脉学书中一些词如“如水漂木”“如捻葱叶”“轻刀刮竹”好似讲的很明白,但真的临症时一把脉却又大脑一片空白,当真是“心中了了 指下难明”,怎么解决?就和欧阳修的《卖油翁》所说一样一样“无他,唯手熟尔”,我也是这么做的。刚开始学把脉的时候我见到人就把,无论男女老少、普通人、病人、也无论是普通的感冒咳嗽还是各种疑难杂症,任何脉象我都不放过,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滑脉等等我一样一样的学习,慢慢的虽然嘴上依然说不出来所以然,可心里却逐渐琢磨出了点门道,最近这段时间把脉愈发的得心应手,把脉的准确率也提高不少,有时候当看到自己诊断得出的病因和大夫一致后,内心就会很窃喜,古人诚不欺我,所有的努力都将有所得。

▌近日关于学习中医我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

虽然在学习中医后有时能帮家人治些小病,或者能给同学朋友人一些养生建议,但很多时候即使能判断出病人所患何病却并不知如何医治,温病条辨里说“人之所病患病多,医之所病患方少。”,我切实的感受到了这种滋味,这种煎熬的感觉逼迫着我向下一步走去,那就是背汤头,抄医案。而这也是我学习开方路上最重要的一步,对于未来,我依然饱含热情,我渴望我能独立接诊开方的那天早早到来!

春秋迭易,岁月轮回,今日算来,跌跌撞撞学医已近两年,因既无家学,也无师承,况中医自神农尝百草,黄帝问岐伯后,大家份出,各家经典浩然如海,有幸遨游其中,但奈何天资愚钝,虽秉烛凿光不舍昼夜,却也只得一瓢。张熙纯说: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 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故在此立长志,许大愿: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震古烁今,吾辈共勉。

——END——

评分

文章不错,打个分吧!

✎版权申明:本文章由闫涛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内容,请关注医承有道微信公众号:gyccjy

文章赏析(三):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 师承活动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赏析(三):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 师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