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课改之路的每一步――读《课程的逻辑》之一

    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华罗庚

    2018,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激荡起全社会砥砺前行的信心与干劲。如何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直面新高考,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课程的逻辑》,给你答案,让你强化课程意识,思考课程标准,重构校本教材,构建新时代课堂教学文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新课程改革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钟教授在明确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的同时,指出课程改革基本原则与实施路径,即“我们需要寻求新的课程发展逻辑,而这种寻求必须基于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理念才能走向成功”;概括了课程编制三项基本原则: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遗产;回应社会现实;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钟教授提出课程编制主体尤为重要,课程的设置反映了编制主体的教育观、知识观、学习观、儿童观;他明确指出“学校课程并非单纯预设的跑道,而是沿着跑道跑的过程”,强调实施与过程的重要性。阐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两大诉求:重建基础学力与学会“统整知识”。启发学习动机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重建“基础学力”的概念,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关心,进而提升综合素养,这是课程改革的趋势与目标。作者特别强调课程对学生人格的建构和多元发展的作用,重建基础学力,让学生从“读、写、算”转移到到3C(关怀、关心、关联),重心是学会关心,这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 “借助课程统整,使得学生学会统整知识”,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又一重大诉求。

    众所周知,学校的首要课题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赐予的,而是学生自己掌握的。促进发展的课程不是教授现成知识的课程,而是探究真理的课程。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

    钟启泉教授认为,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不可能有新课程实施,文化变革需要文化适应。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角色尤为重要,要从“记忆性教学文化”教师向能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实践”的文化教师迈进。这种对话实践要引导学生与世界、他人、自己对话,从而形成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即达到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

    没有思维的碰撞,就没有智慧的火花。钟教授认为课程改革的过程是好事情,只有思考碰撞、实践探索才能给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当下,革命性课堂教学的标志就是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从“记忆型课堂文化”转型为“思维型课堂文化”。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决心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求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钟教授认为,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在新课程实施中首当其冲的,是直接参与课程教材设计的编审队伍的建设。我们需要两种创造:第一,创造“和而不同”的编审关系。第二,创造“和而不同”的教科书系列。关注不同风格的教科书问世,是编审队伍需要刻意追求的课题。所谓“一纲多本”,无非是指教科书的个性特色。教科书风格的多样化是一种“和而不同”——基于共同的课程标准,又别具一格、别有洞天。这一点,让我想到目前我们正在做的校本教材开发过程,是如出一辙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而不同,共生共荣。

    新课程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乃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变“灌输中心的教学”为“对话中心的教学”的基本策略。钟教授观点:第一,“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它的选题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富有儿童情趣。它是人人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第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而不是预设的“接受式学习”。第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跨学科、合作式的学习活动。它引领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重在探究、表达、交流;重在过程、体验和共享。第四,“研究性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意味着课程范式的变革。第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课程。它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学习指导者、学习时间都是开放开放的。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钟教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需要精致化,新的教科书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需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的三大要素:“内容标准”——反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指明不同学年的学生需要达到的成就目标;“成就标准”——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础学力”;“机会标准”——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而确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以及课程资源的分配规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一点,我们相信刚刚出台的2018版新课程标准,一定可以为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不断提供新的愿景。

    当然,课程改革实践存在迷茫、困惑,也存在干扰和对抗。钟教授认为,根深蒂固的“单位主义”造成了学校之间关系的失调,“闭门造车”更是推进课程改革特别是校本教研的大敌。新课程呼唤新的学校形象和新的教师形象。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学习者共同体”。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型组织的典范”、“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我们需要在参与改革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式团队文化”,实现持续的专业成长。

    ……

    用理论来推进实践,用实践来修改或弥补理论。钟教授的论著,采取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法,从理论切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归宿,将我们一步步引向深入,让人读后茅塞顿开。

    新课改的路上,需要你追我赶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坚持,也需要突破极限的奋战、不断钻研的匠心,相信有理论指引,有领导指教,有同伴指导,我们定会不虚此行,收获得不止是风景!

  (读《课程的逻辑》前言、第一、第二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好课改之路的每一步――读《课程的逻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