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要素》随笔

先放上今晚整理的本书结构图

战略+范围层
结构+框架+表现层

先说个人观点,这本书最早是Jesse James在2002年出版的,几年后出了第二版。这本书几乎和所有早期的交互设计类书籍一致,都是描述的web时代的交互逻辑和原则。(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没来临,互联网都还处于web1.0时代,那时候门户网页是主要的产品形态)

书中的整体框架都是基于web时代的情况下编写的,如果把这本书的框架放在今天来看,一些描述和一些概念(也有可能是翻译的锅)在我看来是不太合适的,所以上周简单翻看几页后,我给本书的评价低于《简约至上》,本周仔细精读之后发现,书中还是有很多非常不错的观点。甚至有些观点具有非常超前的视角。以后不能简单了解之后就立马给一件事情下判断,综合了解之后在下判断才不会有失偏颇。

摘录几条有意思的观点:

1、要从完整的用户体验出发,这一条和百度俞军用户体验是个完整的过程一致。很可能俞军的这条就是从本书获得的灵感。

2、用户画像向上沟通那里。最近两周体验深点,向上汇报的时候可以多举实例和具象的用户场景,抽象的逻辑,老板是较难理解的。这点有认同。

3、机器效率和用户体验可能不一定完全一致的例子也是很有趣。结合后面程序员必须考虑边界情况,设计在重点上要考虑大多数用户的体验。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4、产品概念模型购物车的类比。之前在和组内小伙伴讨论的时候说起目前产品实际上很多都是生活中具体行为的投射:知乎-问答、群聊-讨论、抬杠-辩论。其实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源自人类社会已经存在的人际交往,只是平台变成更大的网络世界。

5、产品是有生命的个体,这个观点在张小龙8小时演讲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张小龙的原话是:产品是演化出来而不是规划出来的;有DNA的产品才会演化。加深互联网的认知需要跨界拓展生物学、量子物理、神经网络,这些实际上还真不是瞎说,这几个学科对外来学实际上还是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的。

6、感知设计。感受器这个概念大家好像都有提及,我在内部也有聊过。各种软件设备实际上就是在加强人体的各种感受器:手机、VR、AR、耳机。加强人类的耳朵、眼睛、触觉、平衡器等。未来脑机接口实现,神经网络的升级,类三体人的通感是否也有实现的可能呢?是不是会像人类简史一样,重塑人类的宗教,创造一个新神亦不可知。也许是天网一样的杀神呢?

胡诌一气,发现还是喜欢写随笔性质的点评,不用考虑文章结构和承转起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也是不错的。后面时间长点可以把读书笔记串起来自己写一写工作中的小结还有观点才有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户体验要素》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