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哉!刘备

惜哉!刘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近来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张飞相继被杀,刘备悲恸欲绝,欲起倾国之兵为二弟报仇,诸葛亮赵云等百官苦谏不听时,我真是急得要拍桌子骂娘了。

二弟被杀,作为兄长的刘备,心情之悲痛完全可以理解。想当年,刘关张皆出身市井,为剿除黄巾,报效国家,三人桃园结义,结为异性兄弟,意欲共图大事。随后,三人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在当时诸侯并起,群雄争霸的乱世,关张二人一直紧紧跟随刘备东征西战、出生入死。即使在刘备势穷力孤、走投无路之际,关张仍然对刘备不离不弃,忠心耿耿跟随在其左右。

尤其是关羽。当刘备兵败、独身投靠袁绍时,关羽土山被围,走投无路,暂时委身曹操。操大喜过望,为挽留其心,对关羽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各种赏赐,甚至把吕布昔日所乘赤兔马送与关羽。

凭借曹操当时雄厚的实力,对关羽如此厚待,如果换做其他人,估计很难不动心。那时的豪杰之士,讲究的是施展抱负、求取功名。那么,自然是跟着曹操比跟着刘备有前途的多。可关羽偏偏不动心,在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时,便毫不犹豫的追了过去。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其对刘备的情义和忠心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关张二人被害之际,正是蜀汉政权初建,刘备新登帝位之时,根基未稳,国势未昌,怎能因一时之忿而起倾国之兵御驾亲征。秦宓苦谏:“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且当时魏王曹丕废帝篡汉,自立为帝,此乃是大逆不道之罪,人神共愤,刘备就算要御驾亲征,也应该是伐魏,而不是伐吴。

其时,天下大乱,汉朝将倾,忠于汉室之人,莫不扼腕叹息。而刘备一直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且又是皇室宗亲,为人宽厚仁爱,深得民心,众人都将复兴汉室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如果轻社稷而重小义,御驾亲征伐吴,途中稍有差池,挫败西蜀锐气不说,更是失众人之所望,失天下人之所望。

但众人苦苦规谏,刘备只是不听,一意孤行要亲自伐吴为二弟报仇。好吧,伐吴就伐吴吧,谁叫你刘备现在是一国之君呢。于是亲率七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东吴杀来。东吴惊惧,忙遣诸葛瑾入川求和。东吴给出的条件是优厚的,送归夫人,交还荆州。诸葛瑾的一番谏言,也是深明大义,劝刘备不能舍大义而就小义,不能弃重取轻。但刘备仍是不听。

蜀军初至,人多势众,且又是刘备御驾亲征,挟报仇之恨,势不可挡。在与东吴交战连胜十几阵后,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东吴再次遣使,欲还荆州,送归夫人,永结盟好,共图灭魏。其时,仇人尽戮,其恨已雪。刘备此时若能见好就收,凯旋而归,那是皆大欢喜,蜀国的形势也会一片大好。但刘备明显是被仇恨和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口出狂言,要先灭东吴,再伐北魏。凭蜀国当时的实力,自保有余,伐吴灭魏根本做不到。

此时的刘备,不仅在政治局势上看不分明,在战略部署方面也有失停当。连营七百里,包原隰险阻屯兵,此皆是兵家之大忌。且在得知东吴任用陆逊为总兵大都督,马良谏曰:“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时,竟然曰:“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既用兵老矣,岂不知骄兵必败。时天气炎热,刘备令各营移于山林密处,依溪傍涧。孔明一生善用火攻,刘备既用兵老矣,岂不知预防对方火攻,还曰:“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不料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

刘备时年已六十三岁,在那时大概也算是高寿了吧。我想,他一方面是因为二弟之死悲愤于心,不得冷静,所以在攻守防备上有失偏颇;另一方面大概也有点志得意满,自恃甚高,对众人规谏屡屡不听,甚至对诸葛亮的建议也不像以前那样言听计从。可能还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志向衰退,此时更加顾恋起兄弟之情。

刘备奔回白帝城时,见大军已败,懊悔不及,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刘备啊刘备,天下没有后悔药可吃,早先那么多金玉良言摆在眼前,你要是采纳一条,也不至于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及至染病不起,梦见二弟,醒来叹曰:“朕将不久于人世矣!”看到这里时,我的一腔怒气不免又化为满腹感伤。

回想刘备,戎马一生,从一介布衣到荣登帝位,其间几十年岁月,誓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东征西战,忍辱负重,经历多少生死攸关之时,好不容易建立西蜀政权,复兴汉室有望,却因一时之忿,兵败于东吴,以致托孤白帝城,其志未酬,其仇未报,实在令人惋惜不已。好在临终之际,还有诸葛亮照料后事,辅佐阿斗,我想刘备多少可以走的安心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惜哉!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