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们内心让人牵着鼻子走的疯狂信条

思文推书20180330: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第二章:三种病态思维方式


引入:戴比尔斯公司的钻石营销

大家有没有人研究过那些牛逼的、让人广为传唱的、妇孺皆知的商业广告,是用什么原理生产出来的?这里有一件营销骗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条产品文化,来自一个叫罗兹的英国商人1888年创建的大名鼎鼎的戴比尔斯公司。即使,物以稀为贵,没错,那他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广告能让自己崛起呢?

于是他开始释放自己的营销策略技能:

他们把钻石和爱情画上等号。他们的营销策划了这样一个公式:因为钻石=美好+永恒,而爱情=美好+永恒,所以,钻石=爱情。1938年以后,戴比尔斯花费了巨额的广告费用开始打造所谓的钻石文化,核心就是宣称坚硬的钻石象征的正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只有钻石才是各地都接受的订婚礼物。于是乎,这些铺天盖地的广告,强化钻石和美好爱情的联系。婚纱照上新娘身着美丽的婚纱,一脸幸福的微笑,手上的钻戒闪瞎大家的眼。别的我都不管,你要你爱我,就给我买钻石!

(本段参考自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1271446801603994&wfr=spider&for=pc)

这几乎逐渐成了人心底默认的逻辑。“爱我的你应该出钱买钻石”;“爱你的我应该为你买钻石”。一条“应该化”逻辑在他的铺天盖地的宣传里面深藏不露。

一、“应该化”逻辑: 绝对论者思维方式(absolutist thinking)

逐渐我们可以发现,电视广告是让我们受到应该化逻辑影响比较显著的一个来源:“你应该买这款产品,你应该买钻石,因为这是你们的长长久久”——外界的“应该化”。更有危害的是,我们给自己念各种“应该经”。这叫做“绝对论者思维方式”。

上一次我们说,诱因A并不是直接导致我们出现恶性情绪的原因,直接原因是我们对于外界诱因事件的信条。

绝对论者思维方式(absolutist thinking):思维倾向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我必须....”“我应.....”“我不得不....““我只能..”“我一定得....”“我非...不可" ,诸如此类——我应该思路更清楚一点。我应该更有吸引力、更聪明、更机智、更受欢迎、更具有行动力。我应该更坚定一点。我不应该那么咄咄逼人。我不得不(I've got to) 无保留地说出来……

想一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下达“应该”的指令——我应该在答辩的时候快速应对每一个问题,我应该在考场上统治所有的题型。无论“这”是什么,我们肯定应该去做“这”。

有的时候,已达到“我应该”的标准,想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吗? 首先,你脑子里又充满了“我应该”:我应该说的更自如一点,我应该写的更清晰一些。

有时候你不再“我应该”了,于是你就开始了“你应该”:领导被人“你应该”了一通,立马把自己的下属“你应该”一通,下属再对下属念“你应该”经。这就是“你应该”的涓滴理论,一直往下滴,直到底层某个人回家踢了猫一脚,或把猫扔了出去,猫成了无助的出气筒。这个行为,是心理学讲的踢猫效应。

更坏的莫过于我们在心理上对自己念“我应该”经。这种形式的“应该化”会让我们陷人身不由己的境地。

但是我们是如何习得这些应该化逻辑的?最典型的有一些例子:在家中,父母是始作俑者。狂轰滥炸:“你对弟弟应该好一点。”“你应该想要成为一名*******(未来选择)”“你不应该自私。”“你应该成为我想要你成为的人。”“在学校,你应该是一名聪明学生”…………

今年年后,看了一篇文,挺有意思:《大过年的,凭什么我要让着你?》——“弟弟还小,淘气一点也是正常。”“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大过年的,发什么脾气呢。”往往都是出于美好、和谐的目标(即使有的时候是假“和谐”),但问题却出在传达方式上,那就是使用了“你应该”。

我还想到一种:不会拒绝、不敢拒绝——我应该接受你的请求并应该去做好。

“应该化”,一种来自家庭的应该逻辑,一种来自各种商业广告。

人们常鼓励我们质疑自己的本事。评估自己的行为并没有错。但是,太多的人做过了头,最终在太多事情上把应该化都运用到了自己和别人身上

老埃利斯说了这么一件事:他碰到一个人跟他说,邻居是他们这片住宅的“原”居民。起初埃利斯先生以为他是说“原”居民是好事,但他的语气很不屑。问他是什么意思。然后拿家伙一通吹嘘自己花了超过邻居四倍多的钱买同一款房子,而且他买的时候,这房子已有15年的房龄了。他应该惊叹这个人买得起这种房子,然而那个邻居,却觉得自己,失去了尊严?

二、“恐怖化”逻辑:灾难性思维方式(catastrophic thinking)

灾难性思维方式是说,我们对一些事情会把它进行“恐怖化”——“万一……怎么办?”

比如,准备校社会实践,或者是备考:努力准备了半个月,万一我答辩挂了怎么办?万一考试GG怎么整?再比如,我在这里推书:万一推书推不好怎么办?

我们把什么都看成灾难。我们把不是灾难的事情放大成灾难。

比如,你在外间办公室等待一场重要的求职面试。你能想到多少“万一....怎么办”?然后,导致面试紧张得不行,导致最后真的挂了面试?“万一我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怎么办? 万一我不够格怎么办? 万一我是大材小用怎么办? 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 万一我的话不中听怎么办? 万一我没得到这份工作怎么办? 万一我得到了这份工作怎么办?”……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是每一个“万一.....怎么办”的念头都是灾难性的。

比如等面试时,你会想:“万一他们问我的长处是什么怎么办?”你不傻,可能会在脑海里列出自己的长处作为回答。青春期青少年会想:“万一我跟那帮人合不来怎么办?”心里自答:“我尽力,如果还不成,我或者多练练,下一次再来试,或者去别的团队或活动去试试。”或者:“圈子不同,咱不强融”。

比如在答辩讲台上,万一下面的评委老师问我“你们的实践活动有什么作为项目保证”,怎么整,我当然赶紧去想。

所以把“万一.....怎么办”念头变得灾难性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万一我没得到这份工作怎么办? 这太可怕了!”“万一我跟那帮人合不来怎么办? 我绝对受不了!”“万一他对我不感兴趣怎么办?唉,那太SB了”……

万一答辩挂了怎么办?我勒个去,我要怎么跟我这一期努力了半个月的小伙伴交代哇……

恐怖化有的时候不万一,“当...时.我会疯掉的。”“当...时.我绝对受不了。”

把事情恐怖化,等真正发生时,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恐怖,这种情况你遇到过多少次?

“那又怎样,我不还是活着从答辩讲台下来了。”

所以在把人或事恐怖化了之后,就做不到头脑清醒、明智的决定。用前面讲的,叫“过分焦虑/紧张”。

三、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第三种,正好跟这些出现了相反:合理化: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一回事的拙劣举动——“谁会当回事?”“天还没塌呢!”“别烦我。”“那又怎样?”……

启用这种反应,我们就是在骗自己。当我们合理化时,我们不去感觉,只试图否认这些事。如果你就当这件事没发生,可能会给自己找一堆理由。

举家庭中的例子。父母在对待一个难管教的孩子:“我受够了。他要自暴自弃我也管不了。我放弃了,他爱怎么毁灭自己的生活就由他吧。我无所谓了。我不管了。”

这就是在反复多次的恐怖化和应该化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哎实践报告这破玩意,上面爱评几分是几分得了,俺不整了。”

题外话:这次的社会实践,起初作总结报告压力大,怕明天就是deadline,所以尽力想去做好。但是每天事情又不少,这个时候恐怖化就来了。这就是上两个星期刚刚结束的事情。包括这次推书,这一推次我早就想来推,PDF书的文字识别都摘完了,硬是挤没了时间。

可以看出来,所谓的合理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将原本不合理的情理、事物等在内包装成合理的,然后强迫自己接受。

还有一些人试图安慰自己,比如他们没得到晋升:“谁在乎啊? 多大的事啊。哈,那是他们的损失。管我什么事。不管怎么说,我不一定真喜欢这份工作呢。”

比如,“多大点事啊,不就是一个实践,差40%的分数不也照样有机会弄上去。”

有的时候我们会把恐惧合理化:“现在要求加薪不是时候。”或者,“走上前去向那个人自我介绍不合适,旁边人太多。”

比如,“现在推书不是时候,没人能看懂。”

书在这里配了个有意思的:我们能够不可思议地将不道德或不得体的行为合理化,然后骗自己接受自己的行为。“在这个班上人人都作弊,所以要想不被抓太容易了。再说,老师很变态,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比如,“哎呀,在这里这么多人推书,也没几个懂的人,要想讲懂了太不容易了吧,这,算什么呢。”以上两个小举例属于认知失调:我们会很出格地给不好的行为贴金或使其合理化。

有的时候,在非常严重的情况中,我们仍能给自己合理化得振振有词。

在对要做乳腺癌手术的女性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问了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从你发觉乳房有肿块,到你最后确诊,这之间过了多长时间?”就有这样的一个研究,最后得出的数据是,平均,6个月!

然而,真等到6 个月,就是割掉肿瘤,还是切除整个乳房或甚至死亡之间的区别。但是也同样被很贴切地合理化了。

还有一个,对在心脏病突发中幸存下来的男人问及一些问题:“你何时意识到心脏病发作了,你采取了什么措施?”研究人员本认为会收到的回答是,打急救电话/给亲人/给同事……

然而得到的结果是:超过1/3 的人回答说,他们开始拼命地做运动:俯卧撑、开合跳、来回上下楼梯……“我不是心脏病发作。绝不是! 只是有点气闷,没毛病,动动就好了。”

所以这么严重的事情都能让我们欺骗自己,我们当然能将不重要的日常事务合理化。


下一期:第二章练习。

群友互动讨论:

第二章:我们内心让人牵着鼻子走的疯狂信条_第1张图片
不小心多截图了一句无关的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章:我们内心让人牵着鼻子走的疯狂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