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放下手中的铅笔,认真地计算着,他的小手,短胖,柔软,还带着小窝。
他做题时很认真,我的心里却一阵烦躁。
”
1
5年了,从他刚刚诞生时的兵荒马乱到现在也进入大班,日子一点点流过,生活跟怀宝宝时设想的不大一样,当时的那些规划也是天马行空的。
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带着一丝小焦虑的随遇而安。
跟很多家长一样,暑假我给孩子报了一个游泳班。我是不会游泳的,因为小时候不喜欢,长大了却没有什么机会去学了,其实内心有一点点遗憾的。报这个班,一来是因为幼儿园里的很多小朋友都报了,二来也基于自己的经历。
记得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时你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宝宝最开始是有些畏惧的,在泳池边,我能看出他的踟蹰。但这一个暑假,他学会了蛙泳,而且不断跟我讲在游泳池里的事情,开心地不得了。
妈妈为什么会给你报这么多的班,是因为希望你有更多的选择,更丰富精彩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热爱。
2
对成年人来说稀松平常的小事,因为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所以每一次尝试都需要勇气。
闺蜜家的娃要大一些,很多时候我都会跟她沟通经验。
家里有娃,心情都是一样的。
有娃之后,不比之前,真正聚在一起的次数大大下降。
那天一起约饭,难得不用带娃出来,她风尘仆仆地来,见面连餐厅里赠送的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跟我说起孩子的事情。
不同于以往的商业互夸,刚刚进入小学的文文显然遇到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
“真是要被他气死了,上了这么久的数学班,现在做计算题还需要数手指。”
原来,文文在数学上有些弱。
“一道5+3,数了半天。”
“如果遇到10以上的题,但更是要吭哧一阵。”
看她气恼得不行,我想起自己家宝宝的数学,好像,也是,要数手指的。心下想着学习是一个过程,就像还没有会闭气就会游,这是不可能的。
“这就上小学了,我不是跟别的孩子比,但这可怎么办呀。”
作为一个妈妈,显然焦虑的来源显然是无穷的。
“你着急有什么用,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说是这样说,我也没想到什么好的方法。
3
回家找了几道题给孩子,果然,也是在数手指。
为什么孩子会数手指做计算呢?长此以往会不会形成习惯?
我内心也有点急,计划把孩子的计算练起来了,就像学习游泳,学习骑自行车,不就是熟练度的问题嘛,简单。
但练了几天,不对劲不对劲。
同样的题无论做了多少遍,孩子还是在数手指!
纳尼?我上网查了一下。
原来,这还真不是个熟练度的问题
“5-6岁虽然是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的时期,但是其思维仍然是具体的、形象的;其抽象思维处于萌芽状态,从形象的物体到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过渡存在障碍,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单纯靠记忆是不可取的。”
那到底要如何建立数的概念,我心下又有些蒙,看了很多种方法,担心孩子越教越糊涂。
既然没什么方法,还是继续每日练习吧。
每天看着他数手指,我都要暴走了,但他不让数一脸委屈,我。。。
还是数吧。
4
再次见到闺蜜时,她带着家里的文文出来的,说了很多生活工作中的趣事,但她却没再提上次的事儿。
因为最近在忧心,但又顾忌到文文在旁边,最后我忍不出小声问她。
她开怀一笑,
“你说这事儿,解决啦。”她说完目光转向正在吃小蛋糕的文文。
“文文,你跟妈妈说23+9等于多少。”
只见文文稍微停止了吃蛋糕的动作,说了“32”这个数后,就继续认真地吃了。
我看着闺蜜
“可以呀,你怎么辅导的?上次还急得不行。”
闺蜜摆摆手,这可不是我辅导的。
她讲了起来,原来,在那次见面后,她看到了乐在四季班的开课海报,就给孩子报了一个计算班,上了8次课后,100以内的进退位没有问题了。现在对数的概念理解很好,更难的也能做出来了。
听闺蜜讲了很多,才明白小小的计算里有很多种科学的思考方法,乐在四季的老师课堂也很有趣,而且可以全程家长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