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阅读的人 ——游学到苏州

        烟雨九月到苏州,秋意深深走姑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和旅行,这二者对于我们来说,或许都意义非凡。

        经济允许,有适当的时间,出门走走,见识一下祖国(世界)大地的山山水水,让那些在文字中认识的人、地名在你眼前心中鲜活起来。那是一件莫大的美事!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借助阅读,来开阔视野,滋养心灵的。

        苏州游学,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吧。

        无独有偶,近日,于漪老师的《语文老师应该读点“磨脑子”的书》一文,也在提倡老师应该多读书。他们的谆谆话语,我辈岂能不深思?

      “读书对于人的精神成长极为重要,尤其是教师。教师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什么叫教师?老百姓认为,教师就是读书人,就是读书先生。可见,读书对于教师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于漪)

        读书,能让人看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身影;读书就是在读许许多多人的人生。

        这样,读各种不一样的人生,怎么能够不丰富自己的认识,怎能不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呢?

        然而,放眼望去,书海茫茫,每年不知道有多少畅销书出现在各大小书店。

        既然书的数量数以千计,并且在不停增长中,我们不如放弃执着于能读多少本书,转而追求一本书读了多少遍,是否读得更精、更深。

        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悟,犹为重要。如此阅读,何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呢?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

      首先,选择好书。什么是好书?大概各人都有各人的见解。毋庸置疑,从外表来看,它并不吸引人,也许也不具备所谓“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的惊艳外貌,可能乍一看去似若干瘪无聊,乏味至极的老朽之木。

        况且读书人皆肉眼凡胎,选择书籍的时候,难免不会成为“一见钟情”派。

        就说我们的四大名著,也就《红楼梦》的书名可勾起凡人一些“欲望”,却不能就此说明好书也在力争“博人眼球”。

        事实上,集中了传统文化精髓的那些古代优秀作品都在书的命名上缺失了些引人注目的因素,因为彼时不像现在有如此浓的商业气息,更不会为了销量在书名上故弄玄虚,下功夫找噱头。

        然而,当我们走入经典里,便处处异彩纷呈。教科书中辑录的一些经典篇章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含蓄羞涩的爱恋之情;“面若中秋之色,色如春晓之花”、“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美艳绝伦的男女之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千古不变的思乡之愁……

        有多少俗世情怀传承两千多年,就有多少语言、文字和文化值得我们用心解读。只因它们不受时空限制,一直感染且传承了整个人类文学史、文化史。

        这些只是经典的只言片语,更多的精彩需要我们主动、认真地去翻开封面,走进名著。仅仅停留于被书名领进门的阅读是被动的,且缺乏敬畏之心。

        一如黑塞告诉我们的,“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经典的东西,总归是经得起推敲,会让你掩卷沉思。我们阅读经典,不就是期待它能帮助自己贯通古今,增添人生的厚度,从而解决当下的困惑吗?

        其次,认识好书。读书的过程不是僵硬、机械的,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除了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认知外,还应该具有启发性。

        它通过文字的形式在个体认知与作家认知之间搭了一座桥梁,便于我们了解思想家们深刻的思想和广博的人生体验,从而激活我们僵化的思维,引发对自我的反思检验以至“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说的,正是经典所能给我们的。

        同时,当我们与作家产生共情,就像是自己也拥有了同样情感与阅历,对于我们“有崖”的一生,不可谓不是捷径,丰富单调乏味的生活圈子,何乐不为?

        至于更多书籍的价值,如今的网络时代,简直唾手可得。

          培根有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经典中历经时代变迁永不过时的那些精华,最终会转化为滋养身心灵的养分,在追梦的路上,支撑我们对抗现实世界的凶险。

        再次,输出好书。读别人的书,是输入我们想要的营养,检验营养是否促进了我们的成长,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输出。它有个让人敢“恨”不敢言的称呼——写作。

        这是一个必然会进行思考的环节,苏格拉底说了,“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这个很重要,所以大可直接说“写作就是思考”。

        读书沟通了读者与作者,充实与完善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而写作通过必然的思考可以沟通“人——书——世界”,理性地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沟通,让个体拥有智性人生。

        写作,其实是读书之后的沉淀,有了阅读的积累这个前提,输出不应该是一件让人只恨不爱的事情。

        若要让经典的价值对你来说更加深刻,就培养一个写作的好习惯吧。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中说过,“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哪种妆容更美?不好说,但我认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就跟陈年老窖一样,只会愈久弥香,沉淀了所有时光的温度,熠熠生辉。

        借用杨绛先生的话,“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真正的读书人,画得一手的好妆,做得好一辈子的“美人”。

        人间烟火是姑苏,府学精神耀古今。阅读炼心,美人出浴,光华万丈。

        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此为苏州游学行之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个会阅读的人 ——游学到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