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器于身——朱元璋的故事其二

元末群雄,最低调不过朱元璋,一直到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援救韩林儿为止,大概,整个天下都把朱元璋当做一个被郭子兴排挤的部将吧,当然,这时光听起来,并不算太长,从朱元璋加入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算起,也不过十年,元末义军争霸,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只有张士诚是出道就自己立山头的,低调才有机会成长,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力和耐心,一点一点的完成这种成长。

张士诚为元末起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虽然,张士诚本人也未曾预料他会做出这样的贡献,他具有宁死不降这种在二十世纪成为教科书式品质的节操,据不完全统计,张士诚是一个从未与元朝虚与委蛇的人,一个表里如一将GM进行到底的人;而他做出的贡献就是,在脱脱暴风雨般的攻打之下,宁死不屈,终于等到了元朝内部矛盾的爆发,这让起义军看到了希望,让他们相信天意站在他们这边,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和张士诚相比,朱元璋刚刚出道就已经老奸巨猾(当然,这也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好的初创团队),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十月,脱脱大败高邮称王的张士诚,朱元璋部第一次展露了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军事素养,他定下了六合失守滁州也不能幸免的基调,利用自己部下的血性和求生欲望,组织了一直前往六合的援军,但根本的军事目的却是“卫老弱还滁”,当年,刘备打赤壁之战的时候还不忘带着老百姓,究竟为什么呢?民心,劳动力,这两个因素孰轻孰重,我分不太清。

看着劳动力/牲口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走的元军很不开心,于是,早已布置好伏击圈的朱元璋对元军的作战思想进行了亲切友好的批评与指导,元军为了对此表示感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名为抱头鼠窜的文艺演出,并留下了一句经典的台词“我会回来的”;而当元军如约而还,朱元璋的表演才刚刚开始,他在路边绘制了“热烈欢迎大元将士莅临指导”的条幅,带领着经过层层筛选(至少不会见着军队就两腿发软)的迎接队伍,归还了元军被缴获的马匹,并且表示,要请他们吃饭,联络一下感情;

感情是没有的,但是这连年灾荒的时代,谁也没必要跟好吃的过不去,不论如何,吃了在说,于是,酒席上,朱元璋表示了对元朝这些年来对内政策的高度拥护,对元朝军队作战能力的高度肯定以及对元军剿灭张士诚乱党的高度支持,但是对元军对待安顺良民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比如:我们之所以派兵去六合,以及坚守滁州,那都是你们对于忠诚于元朝的老百姓的保护不到位导致的,你们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军事部署和意识形态建设,而我们,完全是为了保护元朝的忠诚子民不被万恶的张士诚部叛党戕害,因此,大人您现在应该做的是,一鼓作气歼灭乱党,而不是跟我们这些一颗红心向着元朝的人斤斤计较。元朝将领或者是抓到了主要矛盾(剿灭张士诚有功劳有犒赏,剿灭朱元璋有个卵),或者是对朱元璋的城府和军事能力有所忌惮,最后还是卖给了朱元璋这个人情,滁州安然度过了这次危机。

理解朱元璋这一系列操作没那么难,正如像朱元璋一样去操作,没那么简单;接下来发生的事,在我看来是一段公案,也就是郭子兴的死亡,明史在郭子兴的传记里相对更详细的描述了朱元璋和郭子兴之间的恩怨,但有趣的是,偏偏最终导致郭子兴死亡的和州之战,郭子兴人生中和明太祖最后的交集,写的却草草收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和州之前,因为马皇后,朱元璋对郭子兴有怨,但也有敬,却没有杀意,而和州之后,朱元璋终于对郭子兴动了杀意,于是,郭子兴就死了,这里面的故事,放到郭子兴传记去讲吧,因为,本来就在那里。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终于放开了自己的手脚,虽然明面上,朱元璋仍是红巾军的一支,但是,道义上,已经没有人可以给朱元璋脸色看,对他发号施令,朱元璋再也不用担心替别人打江山。其实明史写了个很有趣的故事那就是,郭子兴一死,短短几个月,朱元璋突然就顺风顺水的完成了渡江、在江对面建立根据地、打的元军溃不成军这三个动作。以朱元璋和他部下的水平,会出现想要渡江,突然就有人来投奔这种奇怪的戏码么,假如你认为不会,那这就是朱元璋暗中积累的力量,而郭子兴,恐怕都并不知道,或许,从朱元璋带着心腹去定远那时起,朱元璋就只是在等,等郭子兴给他朱元璋一个杀人的借口,而在和州,他等到了;

朱元璋吹起了向元军发动进攻的号角,他先击败海牙于峪溪口,定计渡江,商议进军方案的时候,诸将请求直捣集庆。太祖说“:要取集庆必须先攻取采石。但是采石重镇,守备必然牢固,而牛渚前临大江,元兵难以防备,可以率先攻克。”六月初一,太祖的水军乘风引帆,直达牛渚。常遇春作为先锋,一举攻克牛渚,驻守采石的元兵闻风丧胆望风而逃(因为常遇春有一个跟项羽学来的毛病——屠城)就这样,沿江诸垒全部归顺。

但是上天并不会一直青睐朱元璋,他的军队刚刚在采石(其实就是现在的名胜采石矶)站稳脚跟,诸将就因和州饥荒,争先夺取资粮准备回归。太祖对徐达说:“渡江侥幸成功,若舍弃而归,江东就非我等所有。”于是让徐达带领自己的部下斩断船缆,将船放到急流中,对诸将说:“现在你们回和州是回不去了,不想在采石矶等死的话,太平就近在眼前,我与诸位一起攻城,我们不成功便成仁。”破釜沉舟不是谁都能做的,一旦导致士兵哗变无异于自寻死路,但是,朱元璋不是一般人,所以,并没有这个一旦;于是朱元璋带着自己的部下乘胜攻拔太平,抓获万户纳哈出。总管靳义不肯投降,赴水而死,太祖赞叹:“真是一个义士。”于是以礼安葬了他,入城之后,朱元璋命令手下张榜严禁剽掠,有士兵违令,斩首示众,军中肃然(主要是为了安定太平人心)。一切安定下来之后,朱元璋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召陶安参谋幕府事,李习为知府。当时太平四面都是元兵。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率众堵截姑孰口,陈聎先的水军统帅康茂才率数万人攻城。太祖遣徐达、邓愈、汤和正面迎战,另派将士潜入其后,前后夹击,生擒陈聎先并令其部众投降,元军无奈退去。

朱元璋的目的是当时的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只有拿下南京,朱元璋才算真正的控制了江东,但是这时又加入了一个别有韵味的插曲“秋九月,郭天叙、张天祐攻集庆,野先叛,二人皆战死,于是子兴部将尽归太祖矣。”这个故事再加上“野先寻为民兵所杀”,看起来不愧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郭天叙死于自己的狂妄愚蠢和看不清谁是主人的愚蠢,而陈聎先,看起来,更像是自己的诈降被识破,从此,朱元璋不允许自己的军队,还有别人的声音。

“冬十二月初一,释放纳哈出北归。”这是挺突兀的一段,而对史书来说,不连贯,不通顺的地方通常都是有趣的地方,这位祖先声名赫赫的蒙古贵族究竟是不是明朝派回元朝的奸细很难考证,只能说,基于我自己的语感,我会这么推测,可以当成玩笑,同样的,无妨认真。

该收尾的故事都收尾了,朱元璋终于可以走进自己的龙兴之地,拥有一个具有完整战略纵深的根据地,然后,和这个时代最强大的队友,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对手,演绎一段荡气回肠的天下之争。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春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三日,进攻集庆,活捉陈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投降的部众都害怕自己会被坑杀(大概率常遇春要背锅)。这时朱元璋做了一件事“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简单来说就是,朱元璋从投降的小盆友之中挑了五百个身手矫捷的加入了自己的警卫营,而且不穿铠甲酣睡了一晚(拿自己的绳命表达了对众人的信任),于是投降的小盆友们终于放心了;三月十日,朱元璋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而死,蛮子海牙逃跑归附张士诚,康茂才投降。太祖入城,召集官吏父老告诉他们“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这段话其实不必翻译,简单来说,就是安抚民心,绝对不拿南京群众的一针一线。

朱元璋把集庆改名为应天府,意思是我就是上应天命的人,通俗的说,以后你们见到我,不要再叫我xxx的小弟,记得叫我大哥。公元1356年的春天,朱元璋锋芒毕露,天下始承其璋。

你可能感兴趣的:(藏器于身——朱元璋的故事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