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公众号:好爸妈在线(ID:hbm100)
文:好爸妈在线
这几天又有一件令人痛心的“虐童”新闻让家长们出离愤怒了。
济南某幼师,将4岁男童田某强行拖拽入开水房训斥,造成孩子大腿、臀部、后背、会阴处大面积烫伤,创伤面积达到20%。
用孩子妈妈的原话说,创伤面“就像剥了皮的兔子。”
事情发生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尚且如此痛心疾首,孩子父母的痛不欲生就更加令人感同身受了。
网上有封来自孩子妈妈的自述信,可谓字字血泪,字字悔恨。
声泪俱下的信中,除了悔恨,
我们还能感受到妈妈因为自己对孩子屡次发出的“求救信号”的掉以轻心和不以为然而深深自责。
“如果早点从孩子的抗拒里,发现他可能遭受体罚的端倪就好了;”
“如果能和孩子多沟通,他说“老师打”的时候多问几句就好了;”
“我都会想孩子比较调皮,老师稍微给他点惩罚也是为了他好;”
“忽略了孩子给我的那么多的求救信号。”
此类新闻事件,总会让许多家有学前孩童的父母人人自危,甚至陷入不尽的焦虑中。
我们不否认绝大多数幼儿教师是称职的,是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的,
然而,层出不穷的虐童事件,
尽管只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但其造成的恶劣的影响则始终弥散在家长心中。
我们呼吁
→有关教育部门全面建立相应的幼儿教师从业准入制度,
→幼儿园能更多地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监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相应法制建设能够加快保障的步伐。
正所谓,物伤其类,
家长总希望自己能亲自做些什么,
从而尽量规避此类事件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亦或,作为家长,
我们至少能够尽早发现孩子身边有虐童倾向的老师存在,
从而可以及时止损,防患于未然。
想起当初为儿子选择幼儿园的心路历程,
可谓心力交瘁。
我拿出当年做研究的劲头,
把家附近能去的幼儿园全部研究了一遍,
民办的,公办的,家庭式,等等各种各类。
几番考察比较之后,
我的心中只剩下一个底线,
那就是选择老师友好的幼儿园。
只要满足这一条,
其他方面条件差一点都可以忍了。
然而,在幼儿园的第一年,
儿子就偏偏遇到了一位情绪管理有问题的老师,
因此,也或多或少遭遇过一些粗暴的对待。
所幸第二年儿子就转班了,
在后两年的幼儿园生活里,
儿子在一位温和而坚定的班主任身边,
度过得愉快而美好。
“老师说了,再不听话就把他送到隔壁班。”
“老师打我的手,她说让你不把书放好。”
“老师拍桌子,很大声,我以为楼要塌了。”
“老师打小朋友胳膊,还说,不许哭,不许出声。”
“老师吼小朋友,让他呆在盥洗室,不许他参加户外活动。”
回想起这些威吓的话语,
是从当年三岁多儿子口中说出来,
至今依然让我的心被深深刺痛。
这位老师其实工作很尽心负责,
但就是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真的很差,
因此她班里的孩子就经常遭受池鱼之灾。
像新闻报道里那么冷酷地虐待孩子的老师毕竟还是极端少数,
而家长和孩子遇到的比较多的“问题老师”,
都普遍存在自我情绪管理问题。
这些老师不会制造极端伤害,
但是却会在日常工作中恐吓、威胁孩子。
她们往往带着因工作疲累或者价值感低,
或者仅仅因个人的其他原因而造成的不良情绪,
向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发泄。
同时,她们释放情绪的失当行为,
不仅对孩子身心长期施加负面影响,
也会影响孩子自己的情绪处理模式。
因此,作为家长既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也不能不以为然,掉以轻心,
我们要开拓信息通道,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状况。
我记得电影《音乐之声》中有一幕给我很大启发。影片中主人公少校最小的女儿在看到她们喜爱的家庭教师玛利亚回来的时候,一见面就举起自己抱着纱布的小手指,可怜又撒娇地说:“玛利亚,你可回来了,我受伤了。”
玛利亚赶紧抱起她来,
给她的手指一个温柔的吻,
此时,小女儿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这一幕之所以如此震撼我,
是因为它凸显了人性。
我们只有在确定自己被爱,
在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人身边,
才会吐露痛苦,自揭伤疤。
否则,我们就会把伤痛藏起来。
孩子更是如此,
他们往往受伤害时,
无力抵抗,只能默默承受,
甚至他们会觉得之所以自己被如此对待,
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而如果孩子再受到施害者的胁迫,
例如“这是我们之间的游戏,
你不能告诉父母,
我有望远镜,
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能看到你。”
孩子就会感到如跌入深渊的恐惧,无力自拔。
身体力量上的弱小,“罪己”的归因,
以及受到胁迫而背负的恐惧,
这些心理压力犹如重重枷锁,
孩子幼小的心灵何以承受呢?
因此,父母一定要在早期和孩子的互动中,
持续不断地向孩子的内心注入足够的爱,
让他感受足够的信任与安全,
在遭受不合理对待的时候,
能够安心地告诉父母。
我以为,孩子受到虐待,
失职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施害者的“帮凶”。
因为身为父母,却不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温暖,
父母之义何在?
只有那些内心装着足够阳光的人,
才能具备直面人生风雨的勇气,
因为他们无论走到哪里,
身后都有父母对自己的深情,
作为前进的后盾。
很多孩子在遭遇事情之后,不知道该如何说清楚,往往很难还原事情,造成信息的遗漏。
为此,我在儿子可以说完整一句话的时候,
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他回忆一件事情,
然后复述相关的细节。
例如,平时我们一起外出,
回家之后就会一起回忆经历。
“今天去哪里了?见到了谁?他穿什么衣服?
和他玩了什么?吃了什么?心情如何?”
引导他回想发生过的事情。
后来就逐渐训练他复合信息的复述,
例如,一起看了一个绘本,
那么请孩子来说故事讲得什么事情?
鼓励孩子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等。
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提醒的线索,
复述得越详细越好,
同时适当修正他的一些记忆偏差。
如此互动的目的,
是为了训练孩子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的能力,
同时也增强家长对孩子语言能力的信心。
那么,倘若孩子遇到了某些事情,
或欣喜的,或沮丧的,或很受伤的,
都能通过充分、准确地表达,
得到父母及时的安抚与援助。
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这种倾诉的能力,
还非常有助于孩子克服挫折或修复内心的伤痛。
对于家长来说,和孩子保持畅通的“言路”,
则可以掌握有关孩子的更多的必要信息,
从而不至于因为孩子表达不充分,
而对孩子的信号解读不完整。
对于幼儿来说,
如果一本正经地跟孩子一问一答,
这样的对话几乎很难长时间地进行。
往往大人刚刚问了两个问题,
孩子就觉得无聊了,
而注意力就被其他事情吸引了。
那么,该怎样和幼儿聊天?
首先,家长要以轻松或者漫不经心的姿态,
有目的地和孩子聊天,而这个目的要不动声色,
这就是“外松内紧”的方式。
在营造轻松的氛围的中,
让孩子畅所欲言,家长只负责及时回应,
而把所有判断都留给自己,
尤其是判断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
家长不能当孩子的面直接反应,
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从而影响以后的亲子沟通。
「角色扮演法」
父母可以扮演小朋友,
或者让家里的毛绒玩具扮演小朋友,
让孩子扮演老师。
假设一个场景,看看“老师”是如何反应的。
模拟小朋友在幼儿园制造的“麻烦”,
诸如,不认真吃饭,不想睡觉,
大喊大闹,尿裤子了,和其他人发生争执等等。
当孩子被带入某个情景的时候,
他给出的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反应。
如此,家长对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可见一斑。
「亲子互问法」
记得我曾跟儿子说,幼儿园就是他工作的地方。
每天下班回家之后,
我们都会进行“工作日日谈”。
就是孩子和我轮流问对方这一天工作的事情。
例如,孩子会问我,
“妈妈,你中午吃的什么呀?我吃了鸡肉呢。”
我会回应,
“我吃了快餐,不是很好吃,所以我心情不太好。
今天有什么事让你心情不太好吗?”
孩子可能就会说,
和某个小朋友抢玩具了,
或者出于某个原因被老师打手了。
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下,
彼此谈谈自己一天“工作”的遭遇,
让孩子和父母每天通过沟通而增进感情的同时,
也能让父母细心留意到孩子一天的经历。
「集体问答法」
我经常会带孩子和他在班里玩的来的几位小朋友聚会。一方面是帮助他选择朋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玩伴。另一方面,所谓兼听则明,我想从其他孩子那里更多地了解幼儿园的情况。
例如,我会问孩子们,如果你有一朵小红花会奖励给哪个老师?或者如果有外星人来,你们希望他把哪位老师带走?
孩子们就会抢着说,那么相对集中的那个选择,就是我需要特别留意的目标。
我会继续问,某老师做了什么事情呢?
此时,孩子因为不再是孤单一人,有其他伙伴们的在场,就会有更大的勇气说出内心的隐秘。往往孩子们就会踊跃地说老师的所作所为,或直接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或发生于别的小朋友身上。
幼儿还不擅长掩饰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假如孩子被粗暴对待或者受到威胁而心生恐惧,他的表情一般是紧张的,他的身体也是僵硬的。
我记得儿子初入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发布的在园活动照片上,
我还能看到他的笑脸,但后期照片上的他就总是板着一张小脸,
而且不仅是他一个,还有其他孩子都没有笑容。
我马上意识到,孩子在幼儿园并不放松,
这让我特别地警觉起来,并有意识地和孩子沟通,果然就知道了一些隐情。
孩子的身体也会发出信号。
我们每天回家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会特别关注,
如,头皮,胳膊和大腿内侧,臀部,脚踝等等,隐秘处的情况,留心是否有伤口。
当然这些操作都是在不动声色中完成,
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紧张。
同时,在外露的身体部位,如果有伤,
我和孩子爸爸都会第一时间关心并询问孩子。
这不仅是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在意,
同时也为了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
那就是他是被爱的,被呵护的,
自己的身体不能允许被他人侵犯。
家长要敏感地注意到孩子的一些行为变化。
例如,某天儿子突然开始啃指甲,
我就意识到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焦虑。
而通过聊天,发现他被老师打过手,他很紧张,
因此导致他在需要缓解焦虑的时候就下意识地咬指甲。
还有,家长还可以留意孩子对待比自己弱小的动物或毛绒玩具之类的物品是怎样的态度。
如果家长从未和孩子使用过暴力,
而孩子却用暴力的动作对待这些小动物,
那么家长就要思考,孩子是从哪里习得这些不良行为的。
此外,有的孩子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会做噩梦,会惊呼“不要,我怕”等等,这类反常的举动也都是在告诉家长孩子很可能遭受了不当对待。
身为父母,我们多么希望把自己的眼睛长在孩子身上,可以保证孩子不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免受任何伤害。
我们也很清楚,养儿育女就是一次次渐行渐远地分离。在孩子尚不足以自我保护之前,父母就是他们的铠甲。
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言的。
父母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心的观察,充分的亲子沟通,及时地解读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需要在伤害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惟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地长大,让我们保护孩子们一世安然。
点击“好爸妈在线”即可了解更多知识
本文版权归“好爸妈在线”所有,欢迎转摘,转摘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如月
出处:好爸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