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舒适区”

被误解的“舒适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罗辑思维第546期所感

见:舒适区这个概念现在越来越多被提起,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离开舒适区成了很多人的口号,那么,舒适区到底该怎么理解呢?过去我们的理解就是不犯懒,不贪图快乐,到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去,吃苦耐劳,不畏艰险,靠意志力改变提升自己。

但:其实舒适区是指你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怕别人看不起,怕没有成就,怕失去感情等。如果你习惯用抱怨他人可怜自己来解决问题,即使这不是你很舒服的手法,但也是你的舒适区。胆小不敢表现自己,太爱表现自己;怕和别人起冲突,太爱和别人产生冲突;喝酒,抽烟,打游戏,拖延症,定计划完不成,想学习又犯懒,所有这些自己都看不上的那些毛病,本质上都是我们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我们的舒适区。虽然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一点也不舒服。

舒适区有多强大?它能强大到超出生存的欲望!举个例子:有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假如心脏科医生告诉严重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惯,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不运动,抽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七分之一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那些七分之六的人难道不想好好活着吗?只是他们没有办法改变习惯,就是没有办法走出舒适区。

感:我一直深陷自己的舒适区不能自拔。由于在一家小公司工作,没有竞争的压力,多数时都是自己安排自己工作,但往往到了下班才发现今天似乎又没做什么工作,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忙并不舒服,而实际是这么无序低效。很多工作上的内容,都是等到问题出现了再去慌慌张张解决,处理紧急事件的时候当然不会那么舒服,然鹅,总是这么习惯做事情,不去做到防患大于救火。我认为是:懒

思:知易行难,原来就是这个道理。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也是因为知道却难做到吧。或着说,真正的知到底是什么知,是只知道了表层的现象,还是知道了深层的道理,为达到目的去感知。从知道信息到改变自我,这是一个跃迁的过程,是扒了几层皮,越过几座山的变化,是需要一次次升级头脑认知,一次次刻意练习才能得到的结果,让大脑的最新记忆覆盖之前的记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行:舒适区或许正是焦虑区,用舒服的思维方式解决所有问题,只会停留在焦虑区。想要改变,则习惯的路径需要变道,行为的定式需要裂变,更需要底层思维的构架和行动的执行。

离开舒适区,远不是喊几句口号,发个誓,定个计划这么简单可行,很多时候需要慢慢渗透,从坚持微习惯开始,从坚持七天写作开始,我想总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误解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