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蔑与妄断:我们和美国教育之间的最大差距

相谈寒

2018年8月30日

早上看了一篇有关哈佛大学的文章,是关于这所大学的各种谣言,比如“哈佛校训”(“像狗一样的学习,像绅士一样的玩耍”),“哈佛图书馆”之类的,看了这篇文章,忍不住想起了一个类比:农民猜想皇帝的生活,一天用金锄头种地,到了吃饭的时候,娘娘和宫女把饭送到地头上。这个笑话虽然荒诞,但反映的道理是很严肃的,我们的知识框架往往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从这些谣言里我们能看到造谣的人对理想大学生活的认识:就是认真学习,不惜累得像狗一样,培养绅士的气质和能力。从中国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认知似乎没什么错,但我在出国之 后,得出的结论却与之相反。


与中国学生相比,绝大多数美国学生的学习动机真的很简单,就是喜欢,尤其是本科生,他们基本不太会想自己该如何就业,自己的专业会不会被社会接受。兴趣是最大的动力。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兴趣会被周围的人无限尊重,我从美国大学学会的最重要内容是不要判断别人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不要以权威的姿态给学生建议。更不要表现出轻蔑,认真听别人说话,是一种教养,而在听的基础上和别人分享你的观点,是聆听者的一种义务。


现在回头看看这段校训,问题就比较清楚了,这个并列句当中把狗和绅士对立起来,把学习描述成“狗”才会干的事情。中西方对“狗”这个字的理解不一样,在西方,狗是小人物,好朋友还有精疲力竭的意思,但不管哪个意思,都是和绅士一词对立的。这个句子背后的逻辑也可以理解为:“只有学到精疲力竭才能和人上人为伍”,这是哈佛还是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学习是和美国顶尖教育当中启迪人性,开阔视野的目的相违背的,因此不太可能挂在墙上。


在中国,教育更多是一种手段,一种智力游戏,一张进入更好圈子的车票,美国的大学虽然也不乏功利性,但比中国大学的实用主义态度要好很多,我看到太多的学生因为热爱而放弃了更有利益的工作,坐在课堂里学习,他们并没有什么计划,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大道理,而把正是那些永远尊重,认真聆听的老师们,成就了学生的这些小小热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轻蔑与妄断:我们和美国教育之间的最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