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读书分享

    前世与来生,对现实的我们来说,只能是种种猜测与推断。因为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总是心存恐惧。人终有一死,肉体消陨后是否有灵魂存在,生命可否轮回?布莱恩.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为我们增添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打开一扇探索未知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知晓了轮回,前世轮回这样的神秘课题,也许暂时无法用科学来验证,但是对于现世中的我们来说,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却可以成为新的关注点。

    布莱恩.魏斯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心理学医生,通过对他的女病人凯瑟琳的催眠治疗中,发现了生死轮回的秘密,凯瑟琳是一个有着深深恐惧的病人,她怕水,怕卡到喉咙,怕到连药丸都不敢吞的地步,怕坐飞机,怕黑,更怕死这个念头,为了得到安全感,她常常睡在一个大衣橱里,还经常的做噩梦。魏斯博士花了18个月的时间对凯瑟琳做传统心理治疗,在一无所获时尝试用催眠疗法,在催眠治疗中,凯瑟琳通过魏斯医生的引导慢慢放松身体,使意识集中,在放松安静的状态下,她想起了一些被遗忘的小时候发生的事情,但是她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当魏斯博士在催眠的状态下把凯瑟琳引到一岁的时候,凯瑟琳说出了一些不在现实的事情,一次是在公元1756年,另一次也是在上个世纪的事情,凯瑟琳对自己两个“前世”的鲜活记忆,强有力的冲击了凯瑟琳自己,她的病情开始好转,与此同时魏斯医生翻查有关前世的书籍,翻阅布朗大学杜卡斯教授的文章,也读遍了其他研究第六感学者的书,他开始怀疑科学给他的限制,魏斯的生命完全被颠覆,魏斯在他的日记上写道:“第一次治疗凯瑟琳时,我从来不知道我的生命将由此被颠覆了,这个担惊受怕的女子,坐在我的面前,居然是个催化剂。把我的生命完全改观了。”

      通过催眠治疗,凯瑟琳记起她已经在地球上经过了86世。通过凯瑟琳的讲述,把死亡的意义做了一个很大的转换:我们并不只是活在肉身的数十个寒暑,而是活在一个千万年的时间视框里;“看遍一生”并不只是回顾眼前的这个肉身的一生而是把千年万年的一生一世翻转着看,像浏览着千年的日记。所谓的“我”突然化身为千千万万个人,时而为高官,时而为奴仆,时而得意一生,接着可能穷困一辈子。在一个“一生”里,我们只看到一个“我”,在缺乏“前世观”的视框下,我们总是固执的把这个“我”紧紧的怀抱着,过度认真地对待它。可是,一旦把这个“我”放在千古里看,他只是我们恒古生命脉中的一个人相。

    我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记载: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如此悟出他的前生——有一天,王阳明偶游僧寺,看一个僧房锁得严密,便动了疑心,要求和尚打开门看个清楚。和尚对他说,房里有一位老僧入定,已经五十年,寺里交代,不可随便开门。王阳明却坚持要开门一看,和尚强不过他,只好开门。果然看到一个和尚肉身坐在龛中入定,面色俨然如生,而且活像王阳明自己的相貌。他看了心中如有所悟,觉得这个和尚,就是他的前生。抬头四面一看,墙壁上还留有一首诗:

      五十年前王守仁, 开门即是闭门人。

    精灵剥后还归复, 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阳明的名字就是王守仁,王阳明这才发现自己的前世原来是一位出家和尚。

      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看待前世轮回,目前社会上有两种迷信现象,一种是宗教迷信,一种是科学迷信。前者是因为对某种宗教的狂热信仰而产生盲目信从,后者则指过度信奉科学实证,认为无法用科学实验证明的事都是无稽之谈都是不存在的。前世轮回不是宗教迷信的产物它确实存在,虽然目前还不能以科学的方法来开发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之所以会对前世有兴趣是因为每个人都想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即有前世轮回则必有来生。所以我们若想从前世轮回上获得一些益处,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今生后世上,要想有一个更好的后世今生,应该多发善心,许善念,做善事,结善缘,收善果,使得今生祥和圆满,后世当然就会更美满。

    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通过知识成为像神一样的存在,我们借由知识接近神,然后可以回来帮助其他人。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通过修行以明心见性,经过禅定,可以接触到多重宇宙,达到各种不同的意识境界。佛经上也指出,释迦牟尼成佛后,对于宇宙间一切往生往事以及无尽的来世,刹那间便能了若指掌,我们从每个空间来并不具备相同的能力,但都具备直觉能力,有些人虽然强些,但最后都会达到一点,达到超脱达到涅盘,在这一点上大家都是相同的。只有我们自己能除掉在尘世具有形体时,所积累的恶习,大师无法帮我们去除。若我们能掌握一切外在的问题,下一生就不会有这些问题。我们要学习及完成的项目是以一生一生来计算,而不是一年一年。 把自己放在“不止一生”的观照里,把“我”突然被提升到一个较高智慧的位置来观想,那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解放感。

        马丁.海德格尔教授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早在1929年,它就探讨了这个问题。她深深了解,人的肉身会死亡,但是人真正体会到自己会死的念头后,却可以使生命充满生机。死亡是事实但死亡不是生命最后的时刻。美国参议员纽伯格获知自己的癌症已到末期时,才幡然领悟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在临死之前他提到自己的变化:在我得知自己癌症恶化时,我不再想到我参议院的高位,我在银行的存款或者对世界的野心,自从生病之后我和妻子从来没有吵过架,但过去我总骂她煮的饭菜难吃至极,花太多钱买衣服,但我现在顾不上这些琐事了…反之我开始把以前理所当然的事视为恩赐,能够与朋友共餐的快乐,能有老伴相伴,静静地读书看杂志,即使是喝杯果汁我也觉得是生命的恩赐,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生命的救赎,我知道我的肉体将毁,才使我捕捉到人生的真谛。

        宗教的真谛往往强调的是“不再渴求”。魏斯博士也发生类似的改变,他说:“日复一日的听着凯瑟琳的录音带,我的疑虑渐渐消融,我的生活变得很单纯,更容易满足。我不再与人玩人情的把戏,不再以自己的身份做虚假骄的身段,变得更坦诚更直接。”

      各位朋友们,如果世俗的繁华不能帮我们找到安心立命的智慧,那么我们必须用另一种意识来保持仁爱与简朴,在那种意识里我们有着对人类望尽千帆的终极关怀。一旦我们跳过那道阈限,眼前顿然开朗,一切身心终将安顿。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世今生》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