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天气渐暖。和这个季节一样,贵阳市呼叫中心产业的发展势头也“暖风”频传。
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从外地落户到贵阳的呼叫中心企业已经达到50家,其中不乏当当网、普惠快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随着国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不断集聚贵阳,解决呼叫中心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也成为企业诉求。
贵阳市早已注意到这一问题,此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已在本地职校开设培训班,以缓解呼叫中心企业“缺人”问题。
今年初,贵阳市又将目光“投向”了周边市州,启动“异地定培”计划——即通过开设异地定向委培班的方式,帮助呼叫中心企业解决用人难题。
贵阳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基地。(资料图片)
1.贵阳首开呼叫人才异地定培班,以求稳定的人才供应
“4月15日,贵阳市首个异地定向委培班在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班,首期招收的学员达113人。”这是市呼叫办对外公布的最新消息。
为何首选黔西南州?市服务外包办负责异地委培班开设的工作人员解释,贵阳与黔西南州的定培班合作早有基础。
2015年3月13日,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率贵阳党政代表团赴黔西南州学习考察,并签署两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数据中心建设、呼叫中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开发、人才交流、旅游业发展、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等方面实现多领域、深层次、大力度合作。
在此背景下,今年2月23日,贵阳市服务外包办与黔西南州大数据办签订了以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招商引资和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框架协议。
“这次异地定培班的合作也是双方协议的一个落实。”3月28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向阳的带队下,贵阳市相关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专门驱车前往了黔西南州,与当地的职业院校洽谈呼叫中心人才培训的合作事宜,双方“一拍即合”。
根据相关合作方案,异地定培班开设在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首期开班时间定于4月,一个班的培训周期是15天,每个班招收学生100至300不等,每个月开班一次,预计一年能够为贵阳输送呼叫中心人才2000名左右。目前,首期培训班订单已经被上海骅盖、贵阳华云、世纪恒通等10家企业预订,企业人才需求共计1024人。
贵阳在异地开设定培班,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中的“良方”。在此之前,为解决呼叫中心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2015年,贵阳市便在10所中职学校开设呼叫中心相关专业,计划每年培养5000人的呼叫中心的相关人才。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015年5月,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加挂“贵阳市服务外包学院”牌子。受海南航空、当当网、分享通信、普惠快信、华唐教育5家知名企业的委托,该校决定开办定向培训班,第一期学员500名。但到9月15日开班时,只有112人报名符合条件成为首期学员。
“招人难、留人更难”。这一点,去年底入驻在贵阳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基地的当当网项目经理沈忱感受颇深。他说,贵阳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造成人员流失也大,仅运营半年的时间,招聘的人员就已经换了三批。
贵州三顾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岳崇侠说,在贵阳本地毕业生眼中,呼叫中心只是打打电话、接接热线,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将它当作一个临时跳板,然后去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此外,呼叫中心坐席员工资也就3000元左右,薪酬没有太大吸引力,“而对于市州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贵阳作为省会城市,他们还是很愿意来贵阳工作。”
现在,得知贵阳市开设异地定培班的消息后,岳崇侠也动了类似的“心思”。她说,今年4、5月份,企业也计划在安顺开设一个异地委培班,培训人数不会低于300人。
2.有了“人”的保障,贵阳企业准备大干一场
贵阳市的“异地定培”计划,就像春风吹皱了一池绿水。
贵阳市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行业协会会长林翰芳说,呼叫中心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就是“人”,现在贵阳市启动了“异地定培”计划,不少企业应该会有“大动作”。
林翰芳的猜测在企业中得到了印证。
去年5月入驻贵阳的深圳普惠快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经理辜红妮说,当初进驻的计划坐席规模为1000席,现在正常运营的只有650席,其中一半还是贵阳职业院校的实习生,实习半年就会离开,“此次贵阳首期异地定培班的培训订单中就有我们,希望借此能将坐席扩展到1000席。”
“如果异地定培能够提供人才保障,大规模招商也会提上日程。”贵州天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范劲松说,园区吸引了睿智源、重庆立信、北京天融信等12家企业入驻,建成的坐席数量达到800席,但现在运营的只有200席。
截至今年1月底,贵阳市已经建成坐席数达到10万席,但正式投入运营的只有4万席左右。根据贵阳市呼叫中心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今年贵阳呼叫中心坐席规模将达到15万席,到2017年形成20万坐席规模的呼叫中心产业集群,带动50万人就业。
贵阳市服务外包办工作人员表示,首期异地定向委培模式一旦成熟,肯定还会推广到全省的其它市州。但究竟效果如何,仍需时间的验证。(记者谢江林)
相关阅读:
外地企业在贵阳
勤邦生物:亿元学费换来一个商业模式
80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大楼、800平方米SPF(无特定病原体)级实验动物房、10万级净化生产车间……四年就跻身全球生物试剂检测领域第一方阵的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2013年迁到西南,落户贵阳。
“从2013年年底,勤邦生物就开始构思在不提高产品价格的前提下,如何将食品安全检测送上老百姓的餐桌。两年多时间,我们已经交了快一亿元的学费。”何方洋略带苦涩地说。
勤邦生物首先想到的是和超市合作。在生鲜食品入驻超市前,勤邦生物将对生鲜食品进行检测,检测成本由勤邦生物承担。商品卖出后,勤邦生物才能拿到利润分红。
贴上“绿色”标签的生鲜食品售价自然也会有所提高。然而,真正愿意为这个标签买单的人却是少数。几个月下来,销路不佳,近2000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就算只贵一毛钱,老百姓也不愿意承担这部分成本,转而去买未经检测的产品。很多人想的是,吃了那么多年也没事,”观念跟不上,何方洋既理解、又痛心。
第一条路走不通,何方洋想干脆就在各个小区设配送点,将生鲜食品送到家门口。为此,“勤邦”在贵阳各个小区共设了400个配送点,又砸了近三千万元。
然而,增加了配送功能的勤邦生物还是没有吸引老百姓的目光,不能降低价格,又不愿意在食品安全检测上有所让步,勤邦生物的创新之路陷入僵局。
“以前都是在销售环节动脑筋,降价空间太小,如果从生产环节就介入,会不会有不同?”有了两次失败经验后,循着新的发展思路,何方洋带着他的团队走到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考察,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在他脑海里逐步成型:运用“检测技术+大数据+电商”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生鲜。利用这个模式,农户生产的蔬菜再也不愁销路,反过来,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农户分析客户需求,找准市场导向。
2015年9月,“勤邦”第一家“王婆电商吧”开张了,意味着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终于有了现实的着力点。
和以往的电商吧不同,“王婆电商吧”可利用互联网数据在全国各地筛选特色食品,然后“云端”物流调配到店里售卖,直接减少流通环节的中间费用和成本。再配合勤邦生物每个市设一个“云栈”、每个村建一个“电商吧”的物流配送体系,乡货进城、网货下乡就变得容易多了。如今,贵州省9个市州和贵安新区都有了一个“云栈”,云南玉溪、浙江舟山、河北潍坊、广州湛江四个省外城市也建起了电商平台。
此时,勤邦生物的老本行——检测技术派上了用场。从种植环节开始,勤邦生物就派技术人员为农民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农副产品上市之前,都会被贴上二维码“身份证”,其中记录了整个生产过程。食品安全监管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如今,有了平台和人气,何方洋又想到一个好点子,借用电商吧的平台,聚集创客,将电商产业链做全做强。“创客来加盟电商吧,我们会为其量身定制,并衍生出生产创客、运输创客、电商创客、财务创客、研发创客等色彩缤纷的职业,通过农业大数据、O2O电商、智能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参与到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中。围绕电商吧的产业链条,到2020年,全省所有创客团队可以达到上万个,覆盖农户将超过50万户。”何方洋期待地说。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