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995年4月,杭州电子工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两位不安分的青年教师,30 岁的马云和 28岁的何一兵,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名字叫“杭州海博网络咨询服务发展有限公司”。
1995年4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这年秋天,有“中国互联网先驱”之称的瀛海威也出场了。
海博只有三位员工:马云夫妇和何一兵。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此时离中国电信开通互联网还有 4个月。那一年马云刚好30岁。同年9月,马云辞去了学院公职。
马云睿智而外向,对中国黄页的发展方向思路很活,何一兵内敛而心思缜密,并精通互联网技术,两人配合得娴熟默契:何一兵利用其在新加坡接触到的网络技术解决建站难题,而马云则带着借来的4000美元,只身前往美国,说服美国互联网资深咨询公司VBN的合作,并在美国注册了chinapages.com。
1995年5月9日, 中国黄页http://www.chinapages.com正式上线,当时的主页,是一张粗糙的中国地图,在北京的位置,标识着一颗鲜艳的五角星。何一兵回忆说,这个当时最早的.com主页,还是他们的美国合作伙伴应他俩的要求在美国制作的。
【三人身兼秘书经理工程师数职】
新公司里,马云任公司经理,何一兵任副经理。分工是马、何负责跑业务,马云夫人负责给客户发E-mail。公司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三个人,在文二路金地大厦租了一间房当办公室,只有一台马云从美国带回来的那台486。马云在这惟一的一个房间门口,挂了一块牌子:销售部。对于来电咨询的人而言,马云夫人是秘书;马云和何一兵,分担多重角色,既是销售部经理,又是工程师、总经理。这是马云受美国看过的一本书的影响:书名是《Winning Image(致胜的形象)》。他认为,一家公司的对外形象,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当时,三人手里的所有资产只有10万元,赚钱是首当其冲的大事。因此他们的目标定位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要依靠网络来赚钱。
【朋友怀疑马云在编故事】
他们的计划是,将“中国黄页”的立足点放在替外企服务上,替外向型企业做网页,并放到“中国黄页”上发布。这种原始的电子商务模式,在今天被称之为B2B概念,但在当时却无疑是天方夜谭式的神话。那时候发展电子商务有两个障碍:一个是电脑的普及率相当低,人们对网络几乎没有概念;另一个障碍是网络上90%以上都是英文信息,不像现在中文平台这么多。
马云的生意经是,先向朋友描述Internet怎么怎么好,然后,向他们要资料,通过EMS寄到了美国,VBN公司将homepage做好,打印出来,再快递寄回杭州。马云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并告诉朋友在Internet能看到。此时,离中国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
朋友怀疑马云在编故事。马云说:“你可以给法国的朋友打电话,给德国的朋友打电话,或者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电话费我出,如果他说没有,那就算了;如果他说有,证明有了,你要付我们一点点钱。”
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是杭州望湖宾馆。1995年,互联网上的中国网站太少,望湖宾馆成为当时网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中国宾馆。时逢世界妇女代表大会,许多世界妇女代表到杭州后,专程过去看看望湖宾馆。
1995年5月9日,http://www.chinapages.com中国黄页正式上线。“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商业网站,中国第一张.com网页就在这家小公司里诞生。“从中国互联网十年历史看,我是第一人。”马云的这句话没有错。成立于1995年4月的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确是中国第一家网络公司,中国黄页也的确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黄页创办一个月后,张树新的瀛海威在北京问世。中国黄页至今依然保持着多项“中国第一”:第一个上网的企业、第一个赢利的互联网企业、第一个省级网上工程、第一个上网的电视台、第一笔网上成交的贸易业务……
就像一个人的初恋,中国黄页在他俩的生命里都举足轻重,但又五味杂陈。白头宫女再说前尘网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总有一天,“中国黄页”会被中国互联网博物馆收藏。
【比尔闯进了两个愣头青的平静生活】
在中国互联网青葱时期,中国黄页扮演了一个启蒙者和领跑者的角色。
1994年11月,杭州电子工学院英语教师马云认识了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外教比尔,比尔在美国的一个亲戚搞了一个软件——自动生产主页的“烘培鸡”。
马云就此去请教计算机系的何一兵,何一兵那时在青年路一所夜校里听英语课,老师就是马云,所以两人既是同事,也是师生。那时,何一兵在一个国家实验室里做集成电路设计,并在实验室里建设了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小型局域网,目的是为了软件的资源共享,并通过网络发送电子邮件。此前,他曾去了趟新加坡,在那里学习、工作,都是用电子邮件与同事交流。
圣诞节后一周,马云、何一兵和比尔又一起聊起了互联网。马云虽然不懂互联网,但语言交流没有障碍,比尔讲得很激动,马云听得很激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下海经商已不是什么新名词,马云已经在学校教了6年书,他很想干点什么惊人的事。
【马云去了西雅图大受刺激】
1995年初,马云受托,作为翻译前往洛杉矶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资,未果。马云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找到了一位美国朋友。这位朋友就是比尔的女婿,他领马云去西雅图第一个ISP公司VBN参观。在那两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办公室里,猫着5个对着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当时马云连电脑都不敢碰。“不要紧,你用吧。”公司的人打开Mosaic浏览器,键入Lycos.com,对马云说,“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马云在键盘上敲了“beer(啤酒)”,“呼”地一下,屏幕上弹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日本啤酒……一排排的Beer,但就是没有中国啤酒;马云又试了“Chinese(中国)”,但是Yahoo竟然出来个“No Data(没有记录)”;马云又敲“china history(中国历史)”,找到一个50字的介绍。
马云问:“为什么有些能搜索到,有些搜索不到?”公司的人告诉他:“要先做个homepage(主页),放到网上去,然后,全世界人都能搜索到了。”他马上想到,应该给他1992年在杭州开办的海博翻译社做个homepage。上午9:30,马云守在机器旁,等着海博翻译社的网页完工。按照马云的意思,制作人员在海博翻译社网页写明了报价、电话和信箱。中午12:30,马云离开。
晚上,马云收到5封E-mail,有来自美国的、日本的,也有来自欧洲的;有机构、公司,也有当地留学生。信上说,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家中国公司的网站,你们在哪里?我们想和你们谈生意。马云感到了互联网的神奇。
马云从上海下飞机时,兜里只剩下一元钱,但书包里多了台486电脑。
【首个.com主页是中国地图】
当年在一本书上看到马云的合作人竟然是何一兵的时候,我们就在猜想,他们是曾经的合作者吗?为什么何分开?马云和何一兵怎么走到一起的?又是怎么样分开的?应该是个谜。但是,这两个人,一个在用自己的名字影响着中国。一个一直在寻找新的机遇创造新奇迹。
1999年初。夜。大雪。北京小酒馆。马云和18个手下不停地喝酒,吃肉,一直到醉,然后,唱《真心英雄》,说长相聚,多开心……天亮了,马云提议爬长城。长城上,终于有人忍不住嚎啕大哭。“为什么我们付出那么多,却什么也都不到?”马云无法回答,他忍住伤心,发誓要建立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网站。马云指着长城上的“张三到此一游”,逗趣:“这是中国最早的BBS。”那晚8时,马云和18个手下跳上北京开往杭州的列车,挥手南下……
中国黄页上线后,马云带何一兵到北京拜会当时的互联网偶像张树新。张树新很忙,她花了半小时见马云。
从瀛海威出来,又望了一眼那块著名的“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离还有多远”牌子,马云对何一兵说:“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第一、她的观念我听不懂;第二、我做的是企业上网,她做的是老百姓上网。”
1995年7月,中国黄页为浙江省外宣办做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浙江的经济文化,美其名曰“金鸽工程”。《钱江晚报》记者文敏、周丹以中国最早的政府上网工程为题大篇幅报道。文中说,“为金鸽工程下一步的技术问题,总经理马云已飞赴美国……”
杭州出名之后,马云要进一步在全国成名。1995年12月,他再次来到北京,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北京青年报》一名司机。马云将稿件递给司机,同时塞给他500元钱。“不管什么媒体,发了就算你的。”司机很有能耐,发了5个媒体,还上了《中国贸易报》头版。马云意识到了《中国贸易报》有眼光,马上找到了该报副总编孙燕君,跟他谈了两天两夜。早在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上网的媒体。“当时他和我一样不懂互联网,但是他觉得互联网肯定有戏,他说马云,我支持你。”
一个月后,北京长安俱乐部,孙燕君请了京城各大媒体30多位编辑记者,马云出3万元钱,得到了向京城媒体集体宣讲互联网的机会。北京网速太慢,没办法联网,马云就将内容全部拷到硬盘上。
大清早,将两台从杭州带来的486电脑安装好,马云就在那里等编辑记者们陆续到场。那天,马云讲了两个小时,讲什么是互联网,网络有什么好处。
马云没等到文章见报,因为,第二天上面就有文件下来,要求暂时不要宣传互联网。“他们说,马云,你如果能够说服《人民日报》上网的话,我们就可以报道了。”马云通过一个朋友认识了《人民日报》办公室里的一个行政人员。有天晚上,马云和他聊得很晚,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人,他问:你们在聊什么?马云说在聊互联网。这个人就跟马云聊起来,这个人就是《人民日报》发展局局长谷家旺。临了,谷家旺说:“你应该给《人民日报》处以上干部讲一次Internet。”马云给《人民日报》讲了两次Internet,并参与了《人民日报》上网的框架构思。“《人民日报》对我还不错,我把北京杭州来回的车票钱,还有日常开支都赚回了。”在京期间,马云住在朋友办公室里,天天吃麦当劳,一直吃到现在见了麦当劳就想吐。马云越来越有名,中国黄页越做越大,引起杭州电信注意,杭州电信也做了一个中国黄页,域名是:chinesepage.com,分食马云的市场。“杭州电信注册资本三个亿,我们才2万,另外,田溯宁的亚信当时也虎视眈眈。”1996年3月,马云决定和杭州电信合并。中国黄页作价60万元,占30%股份,杭州电信投现金140万人民币,占70%股份。1996年,中国黄页营业额做到了700万人民币,但马云和杭州电信合作并不愉快。“做.COM公司犹如养孩子,而杭州电信想赚现钱,你不可能让3岁小孩去挣钱吧!” 1997年初,在得到外经贸部进京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邀请后,马云决定放弃中国黄页。他将自己所持的21%中国黄页以每股2、3毛钱的价格贱卖给了公司,拿回10多万元。当时中国黄页账上还有107万现金,40多万应收款。“等于已经打开局面。”“自从我离开之后,中国黄页再就没有赚过钱。”“做企业,个人英雄主义必须去除。个人英雄主义最后反而会把企业给害了。”外经贸部给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200万元启动资金,还说给马云他们30%股份。马云很兴奋地从杭州带了5个兄弟北上,6个人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连续苦干了15个月。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网站全干了出来。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政府首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事情做出来了,但马云们的股份在体制内却很难落实。“我们那时候就拿几千元一个月的工资,其他什么也没有。”
1998年底的互联网越来越热,借助外经贸部平台,马云认识了杨志远,结交了广泛的外贸关系。名有了,关系有了,方向有了,资源有了,4年时间,舍弃两次,算什么,马云决心重新开始。
商业模式是现成的,在外经贸部就探索了出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净利润287万元,从实践上证明这个市场的存在和这个商业模式的坚固健康。
当时,中国对外贸通道主要靠“广交会”、国外展会或者依托既有的外贸关系,还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香港贸易中转。入世在即,很多中国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自主控制的外贸通道。马云认为阿里巴巴借助互联网能够而且应该肩负其这个使命。
实现方式,马云坚持用BBS。“只要能发布供求信息,能按行业分类就行。”其他人不同意,拍着桌子和马云吵。马云拍自己脑袋,还是认为自己对。“阿里巴巴用户是不怎么会上网的商人,一定要简单。”
1999年3月,马云在外地发电子邮件要求手下立即完成BBS设计,手下还是不同意。马云怒了,抓起长途电话,尖叫:“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 他真想立马飞回去,猛拍他们脑袋。
第四次创业,马云需要的是追随者、执行者,不是合作者。一直作为马云合作者的何一兵参与了阿里巴巴创业,无法掩饰和马云的分歧,最终和马云分道扬镳。之后两人再见面,谁也不谈工作。
1999年4月15日,alibaba.com上线。耶鲁博士、华尔街混迹多年的Invest AB副总裁蔡崇信听说阿里巴巴后,立即飞赴杭州洽谈投资。和马云谈了4天后,蔡崇信说:“马云,那边我不干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 马云求之不得。“好!你来帮我管钱。”“我不会管钱,我最多管过200万人民币。”
蔡崇信加盟增加了阿里巴巴的说服力,1999年10月29日,由高盛公司牵头,Transpac Capital、Investor AB of Sweden、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 of Singapore 联合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
1999年10月30日,阿里巴巴第一轮融资完成第二天,马云春风得意地飞赴北京见孙正义。那天,马云没穿西装;那天,他没想从孙正以那里融钱,因为昨天他刚融到了钱。马云只是想和孙正义谈谈他的阿里巴巴,谈谈他对互联网的看法,听听孙正义的看法。
之四:马云采访手记:《历史的碎片一页页飘落》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记者也不例外。2000年,《计算机世界》办展览会,时逢我的新书《中国.com》出版,我就被报社派去展台签名销书。当我同别人正聊得高兴,一个读者扯我一下:“你应该重视马云。他的阿里巴巴为中小企业开启了新的外贸通道。他在外经贸部的尝试也是开创性的,很有意义。”我笑笑,没将这位读者的话往心里去,转过身继续闲聊。那时,我心里满是三大门户,满是王志东、丁磊。
我不做外贸,从来不上alibaba.com,所以,2000年7月10日,马云出现在《福布斯》封面,媒体报道马云是50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家,对此,我漠然一笑,依然没将马云当回事。
2002年元旦,我到杭州采访浙大网新总裁陈纯。走在西子湖畔,我突然想起了“好玩”的“西湖论剑”,想起了马云。我知道王峻涛和马云关系很好,王峻涛是第一届和第二届“西湖论剑”嘉宾。我和王峻涛关系也很好。我拨通了王峻涛电话,我说:“我在杭州,我要找马云。”王峻涛说:“我马上让他打给你。”刚放下电话,马云的电话就到了。采访快结束的时候,马云告诉我,他外婆去世,他要赶过去,不能请我吃晚饭。“你今晚要是没别的安排,我请你喝茶。”
在西子湖畔茶楼上,最终完成采访后,马云开始和我聊DoNews。他建议DoNews销售企业ID:“DoNews上多批评,也要给企业一个自己说话的地方和方式。”后来胜天落实了这个主意,就是今天的新闻通。
尽管马云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回到北京,我一直没敢动笔写马云。我怕自己在写一个并不存在的神奇故事。那时,阿里巴巴网站对我而言,依然遥远的像童话中的“芝麻开门”。我找不到真切感受,找不到“马云在美国遭黑社会绑架”的旁证。
2003年5月10日,淘宝成立。开始抢夺eBay易趣C2C市场,没过多久,马云就宣称淘宝已经超过eBay易趣,我笑了笑,心说:“怎么可能?易趣原来是90%的市场占有率啊。”
2005年8月17日,雅虎宣布,以10亿美元现金和雅虎中国全部资产为代价,换取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40%的股份和35%的投票权,其中雅虎中国资产私下折价6亿美元。
这个消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3年之前的所做的那次采访,我在自己的Blog里写到:“历史的碎片,一页页飘落,好事者拣起自己中意的那页。”
马云成功了。马云成功了,就能证明他所讲的那些故事全是真的吗?但我和大家一样爱听成功者的故事,爱听成功者总结成功经验,以达到激励自己、启发自己之目的。不排除虚假故事激励出真实故事的可能性。记者可能永远无法触摸到真实,但记者可以触摸到他自己,所以,我的故事里略去“马云在美国遭黑社会绑架”,略去“马云和孙正义在洗手间融资”,略去我认为不靠谱的故事。
2005年10月09日,北京东方君悦酒店大堂,我请马云喝茶。马云对我说:“只有两种媒体或者网站能够生存:一种是有特色;一种是有规模。”“DoNews以前偏左,现在偏右。”“不应该太周正了。办成新浪科技就没意思了。”
那天,正陶醉在成功喜悦之中的马云讲了他的新闻观。“做过了。一定要记下来,要不等于没做。后人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王峻涛能写,我能说。”对写字的人将观点和事实混在一起表述,马云很有意见。“你要是瞎猜,你就要说明,这是我的观点。”
那天,我问了马云一个似乎是在讨好他的问题。“为什么你能有今天,而同样聪明的中国电子商务的先驱王峻涛却还在为创业努力?”马云说:“我在前面说,演讲,做宣传,作势,而我背后,有一帮人在实干,苦哈哈地卖力干,而王峻涛身后没有18‘罗汉’。我说过了,有人做;他说过,就说过了,说过了而已。”
2006年11月3日,DoNews 5G在讨论 “马云付华谊兄弟3000万广告费,而他自己是华谊兄弟股东,这是否是关联交易?” 马云得知后,短信告诉正在参与讨论的牟正蓬:“我马云不贪便宜,哈哈。我马云要是那样的人,还能做什么事?”马云的这个回答使我想起,马云分股份给18罗汉,马云放弃控股用VC的钱养大阿里巴巴,这些事实都指向马云是一个只顾事情成功,而不计较小利的人,但马云的确是华谊兄弟股东,的确付了华谊兄弟3000万高额广告制作费……更有消息指出,阿里巴巴日前收购的口碑网股东马云夫人张瑛……
“历史的碎片,一页页飘落,好事者拣起自己中意的那页。”即便拾起的是同一片落页,18“罗汉”和周鸿祎的解读也一定不同,但6年之前“应该重视马云”的提醒没错,马云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