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抽象未来

 信息科学技术的大部分注意力是集中在硬件/物理层面的提高和改进以及在硬件基础上计算机本身智能的提高。(微)电子技术提供了硬件的改善和支持,使得软件能够运行;通信技术提供了不同节点相互联系的方式;信息处理让单个节点的只能更加强大。不过,整个信息科学技术的突破口应该在网络的比较高层的应用上。就像人类的大脑,单个节点的智能很小,但在大脑中无数的神经将节点连接起来,智能便有巨大的提升。有观点认为,智能产生在节点相互连接的过程中,智能的本质是连接,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人类进几十年来的飞速进步也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的兴起。套用辩证法的术语,就是网络将以前孤立静止片面的单个人联系起来,达到了普遍联系的层次,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一个指导性的方向便是网络的高层应用。这个方向应该指导支持网络高层应用的低层环境的变化和改进。网络的高层应用抽象的说,就是交流程度的提升到新阶段,这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信息革命的本质特点。信息革命将带领人类进化到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原来的网络高层应用还是仅仅保证了知识交换分享方式的存在性,那么现在的网络应用则要保证知识交换分享方式的普适性。就是说,原来只是能用了,现在则是能用,易用,用处多,范围广。环顾现在的网络高层应用,电子商务/政务,SNS,虚拟社区,在当前语境下可以统称为Web 2.0,它们共同反应出来的特点就是原来人类社会中现实进行的活动借助网络的平台变为现在的虚拟进行的活动了。网络的连接程度越来越紧密,网络越来越社会化。这是现在的状态,也是以后的趋势。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变化究竟要进行到哪种程度?其实,网络的意义到目前还没有真正的显现出来。像Web 3.0提出的概念包括语义网,网络=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虚拟三维化,“可执行”的网络,普适计算,分布式技术,等等,都进一步让网络更加普遍联系,功能多样化,不过这都是近未来的事情。更远的未来会有什么呢?

  从仿生学到仿人类自己。信息技术大概总是模仿一些比较简单的生物,而且已经受益颇丰。如果去研究人类自己,去模仿人类自己呢?当然,现在的技术还不行,没有复杂到能够研究模仿人类自己的程度。但是未来一定有这样一个阶段的,因为人类是所有生物中最智慧最复杂的一种,值得研究的也应该最多。所以也许信息科学未来会跟社会科学(目前已经开始了)、心理学交叉渗透。如果说社会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还带有某种应用性的话,心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则完全是更高层面的仿生学方法论了。所以这里特别想提一下心理学,目前研究智能有没有运用到心理学的理论?智能研究是自下而上从虚无中构建出智能,而心理学是自上而下对已有的复杂智能结构进行分析。两者的目的是交叉的,两者正在相向而行,那么什么时候能够交汇呢?像神经心理学这种心理学领域中比较底层的学科可能会比较早地与智能科学、网络技术研究相互交叉。交叉的形态也许是电子网络与神经网络“协议”上的同构?

  人类社会形态的跃升。幻想一下人在网络中起到的主体性作用消解和网络最大化的状态。人在当前的网络中仍然起到主体性作用,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网络是人发明的,网络是为人服务的,当然人是中心。但是要是人在网络中不起主体性作用呢?这不仅仅是一个看见问题就思考反面的好奇心。提出这个问题确实是有某种原因的。注意到神经元与大脑、细胞与组织的关系,就像人与国家的关系,就像国家与人类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同构的,这很有趣,这也带来了一种将三者内部不同的关系拿到另一种关系中去思考的可能性,就像我们思考三维世界与四维世界的相同与不同常常将二维世界同三位世界相对比,甚至将一维世界同二位世界相对比。那么,一个问题:细胞之于组织到底是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的?无疑,在人类看来,细胞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细胞的新陈代谢然而组织健康旺盛;那么类比的话,人对于人类是不是也是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提出这种问题有一个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机,是不是可以说,相比与某种宇宙社会,人类整体可以算作一个个体,宇宙间文明与文明的关系便约化同构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是很多科幻小说提出的问题,科幻小说有许多是幻想但也有许多变成了现实,所以虽然这是某种假设,不过还是可以在这种假设上作一些推论。人类要在某种意义上算作一个个体,目前还不行,目前的人类个体间仍然处于非常孤立的状态,区域与区域仍然有冲突。如果网络瓦解了社会结构,将人类个体去分化(在一定营养和刺激因素作用下,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植物组织的细胞被诱导而改变原来的发育途径,逐步失去原来的分化状态,细胞特性消失,转变为具有分生机能的细胞,并进行活跃的细胞分裂,这一过程称为去分化),重新形成一个高度集成,高度联系的“个体”。这也伴随着人类个体丧失个体意识,(我们怎么知道细胞是不是具有个体意识呢?所以也许人类个体不用丧失个体意识?这里说丧失个体意识只是在“细胞没有个体意识”假设的基础上推断去分化的结果。如果从更高的“宇宙社会”层面来看,谁知道人类个体有没有意识呢?),形成不同的局部组织再构建成为一个有机完整独立的个体。那么这样的“个体”便可以加入“宇宙社会”啦。网络最大化的状态也就是这个意思:人的大脑就已经网络最大化。现实的说,网络对于人类社会也有着某种巨大的影响。原来由人与人相互集结形成的社会结构,家庭,社区,民族,国家,也许会崩溃和消解。这在目前也已经有某种征兆了,网络公民和网络媒体的力量已经许多的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强大,而现实中则恰恰相反。人类聚居的原因就是人类需要交流,而没有网络,交流必须面对面才能达到充分的程度。如果网络虚拟达到那种充分的程度,足以取代现实了,又会怎样?

  虚拟与现实界限的模糊。一种比较激进的想法是网络虚拟完全取代现实的人类社会活动。但是对此却有极大量的批评和担心,认为这样有极大的危险性,会导致未知的结果,也许就是很坏的结果。不过这多少有点老人言的保守意味。虚拟和现实到底有什么区别?……进行这些活动不需要面对面,人们面对的只是屏幕,但人们在适应这种虚拟的环境以后便不将其与现实作显著区分,现在的现实就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像素,这是人类的适应性。然而现在虚拟却并不充分,比如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目前网络交流的形式主要是文字。然而语言学指出问题对于信息交换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人类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周围的环境这些丰富的信息在变成文字以后丢失了,这对交流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不过虚拟与现实没有本质区别。宇宙的本质是离散的,数学的本质也是离散的,计算机的本质也是离散的,虽然三者离散的程度远远不同。我们能看到的宇宙是连续的,因为它的单位很小很小,几乎不能观察,但是它仍然是离散的,时间,长度,能量都可以量子化,也就是离散化,而较新的研究也反映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只能分割到超弦一级。我们运用的数学,离散数学和代数不用说,肯定是研究离散的问题,就是最连续最正统的数学分析,分析连续问题也是通过离散极限逼近成连续,这反映出人类的数学这个工具的本质也是离散的。这里要说的其实就是没有本质的连续,只有本质的离散,连续是离散的表现,不过连续程度的不同在观察的时候也会给观察者不同的印象。人类本身不借助工具的观察力是不能分辨很多事情的离散性的,但是可以分辨出计算机的离散性,计算机的时间是离散的,计算机的空间是离散的,计算机的表现是离散的,因为计算机的离散程度还很大,连续程度不够。从高连续程度的表现到低连续程度的表现显然有一个信息的丢失,这也就意味着目前的计算机表现力不够。当计算机足够连续,到超越人类本身不借助工具的观察力的时候,现实和虚拟对于人类在实证论的意义上便没有区别了。所以说在认识论上虚拟与现实只是程度的差别,而担心网络虚拟瓦解人类社会结构的则完全是人类保守的主体性意识作祟。当然变化是渐进的,也许瓦解都算太快,那将是一个更慢的过程。

  总之,与所有“传统”的信息科学技术不同的是,网络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思维范式和哲学理念,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彻底的变化。这里的底目前还不能预测深到什么程度,最深的也就前面那种人类进化成单一体的模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科学的思想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