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的全球化经营问题!

外国企业必须注意回馈中国社会,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样要注意回馈当地社会。

因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被攻击,包括家乐福在内的众多法国品牌遭到中国愤怒的公众的强烈dz。目前,这种dz浪潮有愈演愈烈之势,有消息称,如果dz持续,家乐福本月损失将达300万。国内一些危机公关专家认为,由于家乐福危机处理失当,抵制家乐福的事件仍将持续并恶化。

如果我们探究抵制家乐福事件的缘由会发现,事情的直接起因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一位名叫“水婴”的26岁年轻人在4月10日将一条题为“dz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发布在了社区网站“猫扑”上面,之所以发这样的帖子,是因为“水婴”和他的朋友、同事们在QQ群上百人的群聊中,有人提出了要dz法国产品的建议。刚巧“水婴”所在公司楼下就有一个家乐福卖场,之前也常去逛,于是,“水婴”就写了抵制家乐福的帖子,还找到了以往家乐福的负面新闻,一并发在了“猫扑”上。随后,网友热情响应,出现了300多条跟帖,并在大家的发言中,提出了更多的号召和建议。随着影响的持续扩大,家乐福却一直宣称销售额并没有受到影响的言论,其管理层在错失时机之后发布的冰冷的、水土不服的“声明”更是激起了公众的反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乐福是整个外资企业在华的一个典型代表。对外资企业来讲,他们的管理高层长期忽视或轻视公共关系,缺乏与公众的沟通;主要的公关经费集中用于“政府公关”,即与其利益攸关的地方政府、工商、公安等的关系建立。检索公开的媒体报道可以发现,对于家乐福的负面报道很多,如在国内零售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家乐福采取了诸如“违规”、“绕道”、“假合资”、“借道地方政府绕开牌照审批”、“违反开放时间表”等非常规手段迅速开店。开店之后,则因其产品质量问题屡发而遭媒体频频“问罪”。此次国内抵制家乐福的事件之所以会“突然”爆发和迅速扩大,正是长期以来家乐福对待公众民意并不在意的一个结果。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家乐福已在许多海外市场失败:

1993年,家乐福关闭在美国仅有的两家大卖场,完全退出美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

1999年,家乐福在香港苦苦经营了3年之后,以亏损3亿港币、退出香港市场而告终;

2004年,家乐福出售了在葡萄牙零售商Modelo Continente 22%的股份,出售了在西班牙、阿根延和巴西的57家超市;

2005年,家乐福退出捷克、墨西哥和日本市场,其中在日本的亏损达到了3亿欧元,是家乐福在全球市场上最为严重的挫败;

2006年,进军韩国10年后,家乐福退出韩国市场,而此前家乐福韩国公司因从事不公平交易被该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处以约146万美元的罚款;

2007年,家乐福卖出掌握的大卖场企业Distributies AG的50%的股份退出瑞士市场。

虽然上述退出市场的案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家乐福不注重回馈当地社会应该是原因之一。

 

投资国是外资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为了吸引外资,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环境,也使外资(尤其是跨国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中有了高出本国企业的地位,中国的法律法规对一些著名外资的监管也不那么严格。在这种长期被“宠”的环境下,部分外资不免有些“自大”。但从长远来看,当中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需求都变得很成熟之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就取决于其市场竞争能力,以及与本地社会的融合程度。适当的回馈社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是外资企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不少外资在中国市场表现傲慢,甚至无视中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公然采取与其本国完全不同的企业道德标准,这都是短视的做法。

分析:家乐福事件虽然只是个案,但对在华的外资企业敲响了警钟,不在意公共民意、不注意回馈社会的企业,难免会受到市场的报复。要想经营好全球市场,需要更多的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先扎根,再盈利!这也是一堂生动的MBA课程。值得企业高级管理人士考虑哦!外国企业必须注意回馈中国社会,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样要注意回馈当地社会。永续经营的理念,要求不断的改变自身的做法。一成不变的经营方式是行不通的。

值得表扬的是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能很快的本地化,注意跟本地社会融入,参加社会活动,开发本地产品。Dell一成不变的直销模式,则在中国市场兵败,这其中的原因,很容易就想到了。

此文只是自己的看法,不涉及政治和经济问题,

不对任何集团和个人表达不满,只是就是论事,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投资+商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