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思考,快与慢》是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大多数人可能会疑惑,心理学家怎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里就引出了一门现在十分流行的学科叫行为经济学。那啥子又叫行为经济学,其实也很简单,行为经济学就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的学科。

新古典经济学家(也就是亚当·斯密为代表的)以前认为经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说白了经济人就是行为和思考都是完全理性的,但是理查德·泰勒(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人都是社会人,社会人与经济人相对,是非理性的。既然人是非理性的,那么就要研究下人为什么犯错,又是如何犯错,怎样避免犯错,所以心理学就被引入了经济学中,这便产生了行为经济学。

说句题外话,行为经济学是理查德·泰勒创立的而不是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他不过是在这方面做出来更深的研究,理查德泰勒有写过一本非常有名而且非常接地气的书《助推》,和《思考,快与慢》有很多相同的内容,目前正在读,读完再说。

                                                 下面是读这本书做到笔记

整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系统1,系统2;启发法与偏见;过度自信与决策;选择与风险;两个自我。系统1与系统2通过两个虚拟人物讲述了分别运用直觉、进行快速思考的系统1和需要付出努力、运行更慢的系统2。接下来的两部分详细的讲述了系统1的运行特征。第四章讲述了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最后一部分讲述了存在我们身上的两个自我: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

系统1,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是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总结本部分系统1的特点: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缪勒·莱耶错觉图

错觉:

经过测量系统2知道这两条线是等长的,但是我们肉眼所见的依然是上面的比较长。你选择测量的结果但无法控制住系统已带给你的直观感受。错觉不光是视觉上的,还有思维方面的,我们将其称为认知错觉。

最省力法则

我们通常会分为几个简单的步骤来执行任务,以避免大脑超负荷运行。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将中间结果储存在长期记忆或是记在纸上,而不是简单地堆积在工作记忆中。

心流:

一种将大脑注意力好不费力的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掉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的问题。心流巧妙地区分了两种努力形式: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集中注意力关注吸引人的事并不需要严格控制,因此我们要将所有的资源都用在手头上的任务才好。

“勤快人”:

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学生只要不想接受脑海中出现的似乎是正确的答案,就能解决更难得问题。若他们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而不去思考则会很麻烦。斯坦诺维奇曾在《理性和反思性思维》中讲过,系统2有两种思维,一种是负责慢思考和复杂计算,这方面的强大的人智商较高,但是智商高并不能消除成见,因为想要消除成见还要有另一种思维——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勤快人有相似之处。

联想的连贯性:

事物在你的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的兴想法,形成一种认知、情感和生理反应的自我强化模式,这种模式变化多样又能形成一个整体

启动效应

举个例子,我让自己微笑,这样做我也的确感觉好了很多!系统1编了一个故事,而系统二也相信了这个故事。

记忆错觉:

熟悉感造成记忆错觉。比如当你指认一个见过的单词时,会感到更加放松,正是这种放松让您产生熟悉的感觉,从而造成了错觉。

曝光效应:

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就对这个刺激越喜欢的现象。到处都是的广告其实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当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见了刺激物时,其曝光效应会更强。

认知放松和积极情感互为因果关系:

好心情时系统二方式放松对行为的控制,当人们好心情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到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这种关联与曝光效应一样,在生理上也讲的通。

连贯的因果关系:

一件大事必然会带来一些后果,而这些后果也需要对其原因作出解释。我们对于发生的事情所知有限,于是系统1熟练的将这些知识片段合成一个连贯的因果关系。

光环效应:

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某个人的全部

眼见为实:

眼见即事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眼见即事实还会解释判断和选择重点偏见。过于自信,框架效应,比例忽略。


启发法和偏见



启发法:

有时候用简单的问题代替难的问题

小数法则:

一项研究对美国3141个县的肾癌发病率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该病的分布模式很值得的注意。发病率低的县差不多都位于中西部、南部和西部人口稀少的乡村,这些区域按照惯例又共和党管辖。对此,你怎么看?

你立刻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些县与其他县不同是有原因的,一定有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同。系统1非常擅长这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的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

利用统计学进行解释:相比于大样本,极端的结果(高发病率和地发病率)更容易出现在小样本中。这样的解释不存在因果关系。

统计学家的很多观察都可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但他们却不承认是这样的。许多事实其实只是巧合,包括事件的采样。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启发法之锚定效应:

人们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发生了。即估测的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如果有人问你甘地死时年龄是否大于114岁,你在估测他的死亡年龄时会比锚定问题是35岁时更高。

启发法之可得性启发法:

我们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与其他启发法一样,可得性启发法就是用一个问题替代另一个问题:你希望估测某一范畴的大小或某一事件的发生的频率,但你却会提到自己想到相关实例的轻松程度。问题的替代必然会产生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启发法是如果通过一个简单的过程导致偏见的,不直接说出概率,而是列举出那些是你轻松想起相关实例的因素,其中每一个因素都会成为偏见的潜在来源。

启发法之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制定:

人们认为龙卷风比哮喘更容易致死,尽管后者的致死率是前者的20倍。这其中的道理很明显:对死亡原因的估测因媒体报道而有所改变。报道往往偏向新鲜和尖锐的事。不同寻常的事件会格外引人注意,人们常低估此类事情的发生概率。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应,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你想到了分子(新闻中的悲惨新闻),却没有想到分母。概率忽视和效用层叠两种社会机智的组合必然导致对小威胁的夸大,有事还会引发严重后果。

启发法之典型性启发:

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得很友好的人实际上也很友好。典型的形象左右着我们对典型性的判断,受这些典型性启发得到的预测有可能是对的,这样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事实。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这种典型形象确实错的,因而典型性的启发也会造成误导,尤其会使人们忽略基础比率信息、找错预测方向。

偏见之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指人们会(至少暂时会)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比如,这所位于市中心的学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考上大学。“统计学基础比率”是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独事件无关;而“因果关系基础比率”则会改变你对单独事件看法。

例子:

分别根据下述情景,凭直觉写出答案。

一辆出租车在夜晚肇事后逃逸

这座城市有两家出租车公司,其中一家的出租车是绿色,另一家是蓝色。

你知道一下数据

这座城市85%的出租车是绿色的,15%是蓝色的

一位目击证人辨认出那辆肇事出租车是蓝色的。当晚警察在初始地点对证人的证词进行了测试,得出的结论是:目击者在当晚能够正确地辨认出这两种颜色的概率是80%,错误的概率是20%。

另一种数据:

两家公司拥有数量相同的出租车,但是在出租车造成的事故中,绿色出租车占85%。

关于目击证人的信息与上例相同。

知道的“错觉”:

我们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过度自信的原因:

此处发生作用的就是眼见即事实的原则。你会不由自主的处理手头有限的信息,好像这个信息就是全部的事实了。根据这些可得信息,你构建出最可能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还不错,你就会相信他。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在自己所知甚少或是谜题的答案只是初见端倪时,我们却更容易构建出一个连贯的故事。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一个稳妥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的忽略自己的无知。

后见之明:

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立即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这种意外。试想自己正在看一场足球赛,比赛双方的输赢记录相同。现在比赛结束了,其中一方击败了另一方。在你修正过的世界观里赢得比赛的球队比输掉比赛的球队更加强大,你对过去和将来的看法也已经被这种新的感觉改变。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的影响,他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胖多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规划谬误:

不切实际的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

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规划谬误只是普遍存在的乐观偏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而导致乐观的盲目自信,这可能会影响到决策。乐观偏见也是认知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种。如果你性情乐观,就应该既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偏见可能有益,有可能带来风险。

即使大多数风险承担者总会收获失望,但那些因乐观而承担的风险企业家毫无疑问都会为激发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力做出贡献。

“过度自信”眼见即事实的一种表现:

在估测质量时,我们会依赖大脑呈现的信息并构建一个使估测合理的、具有逻辑的解释。一个人不可能采用自己没有想到的那些信息,也许是因为他从来就不知道这些信息吧。

选择与风险

心理学家了解的经济人与人类的不同,他们认为人类拥有系统1。人类的世界观受制于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因此他们不能像经济人那样有一致性和逻辑性。

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有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在金融状况评估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感知、判断和情感等许多自动过程中也很常见,它们应该被看做是系统1的运行特征。

评估与一个中性参考点相关,这个参考点有时也被视为“适应水平”。对金融状况而言,最常见的参考点就是现状,但也可能是你期待的那个结果,或者是你感觉实至名归的结果,比方说,你对同事获得晋升或者得到奖金。高于参考点的结果就是所得,低于参考点的结果就是损失。

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900美元和1000美元之间的主观差别也比100美元与200美元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第三个原则就是损失厌恶。当我们对盈亏进行直接比较和权衡时,亏似乎比赢影响更大。即对亏损的反应比对同等数量盈余的反应要强烈的多。

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损失厌恶系数:

指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先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参照点所关注的是现状,但它还会是将来的目标,即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损失,超过了目标就是种所得。队没能实现目标的损失厌恶比想要超过目标的愿望更为强烈。人们通常会设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对于这些目标他们会努力去实现,但不是必须去超越。人们在实现一个最接近的目标后往往不在那么努力。

可能性和确定性:

A.从零提升到5%。

B.从5%提升到10%。

C.从60%提升到65%。

D.从95%提升到100%。

可能性效应:

从零到5%的巨大转变表明了“可能性效应”,这样效应会使我们高估那些出现可能性极低的结果的发生频率。大量买彩票的人表明,他们愿意花超出预期价值的钱来换取赢得大奖的渺茫机会。过于看重很小的概率,使得风险和保险政策更具诱惑力。

确定性效应:

从95%提升到100%是另一种实质性改变,也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些几乎可以确定出现的结果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于其理应受到的重视程度。

沉默成本悖论:

理性的决策者只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经济人不会考虑纠正先前的错误。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默成本悖论”,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决策,在大大小小的许多决策中都能看到其身影。

由于买了门票而冒着暴风雪开车去看演出就是一种沉默成本悖论。沉默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希望的研究项目。

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人们对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不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后悔总伴随着后见之明的偏见而来,所以任何你能做的、防止后见之明的措施都有可能是有益的。不应该过于关注自己是否后悔,即使你有些后悔,其令你痛心的程度也绝对会比你想象中的轻。

框架效应:

在获得的框架下,他们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而在损失的框架下,他们更愿意赌一把。广泛的框架和包括情况多的账户往往会导致更理性的决策。


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是回答“现在疼吗”这种问题的,而记忆自我则是回答“总体如何”这种问题的,记忆自我保存的记忆是代表性的时刻的感受,受到高峰和结束时刻的强烈影响。

记忆不可靠的原因

峰终定律:

我们对一件事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的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

过程忽略:

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经验自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记忆自我有时又是错的,但记忆自我可以记录体验,并掌控我们从生活中学到的东西,而决策也正是由这个自我做出的。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的就是储存记忆,这么做未必就是为了未来的体验。

我就是自己的记忆自我,也是自己的经验自我,两者主宰我的生活,但他们对我来说就像是个陌生人,这感觉很奇怪。

人在某个时刻的心情主要取决于到时的情景。例如工作时候的心情主要不会受大体上的工作满意度(包括待遇和职业满意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情景因素,例如与同事交流的机会、被噪音干扰、时间压力,已经突然看到老板。

经验自我幸福感

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如果你对收入超过了满意的水平,你能拥有更多使人愉快的事情,但你将会丧失一些享受小乐趣的能力。

平均来讲,经验自我的幸福感不受婚姻的影响,原因并不是婚姻不能影响幸福感,而是其对于生活某些方面的影响对一些人来说是积极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来来说却是消极的。

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取决于性情的遗传,这也是跟人生活环境与其生活满意度相关性低的原因之一。

由不同活动产生的感受表明,人们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提高经验自我的质量:将消极休闲的时间用在其他事情上,例如将电视转换为更为积极的休闲方式,包括社交和锻炼。

幸福不是忽略人们想要得到的。此外,说幸福是忽略自己活着的真实感受而只关注自己对生活的想法也是不成立的。我们必须接受幸福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的观点,必须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感受都考虑在内。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安排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的原因

聚焦错觉

加州人很享受当地气候,而中西部人却厌恶当地的气候。我们认为加州人比中西部人要幸福。然而气候并不是决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甚至加州学生与中西部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也根本没有任何不同。我们夸大了气候的重要性,我们称这种错误为聚焦错觉。

聚焦错觉的本质是眼见即事实。聚焦错觉会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更加看好本身就能令人兴奋的事物或经历,即这些事物或经历最终也会失去吸引力。人们忽视了时间,致使维持人们长久的注意力价值的经验很少得到关注,至少比这种经验应得到的关注要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