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观后感

这是一部1984年上映的影片,曾获得八项奥斯卡奖,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看,仍旧觉得画面服装表演都精致细腻。

看完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声音,并不是交响曲的片段,而是莫扎特爽朗天真又有些大胆滑稽的笑声,嗯就是得用这么多形容词才能表达,非常有魔性哈哈。

当我们提起神童天才时,莫扎特就是标志性人物,他4岁开始作曲,7岁写了第一部交响曲,11岁写出第一部协奏曲,12岁写出第一部歌剧。

莫扎特在作曲时,脑海中可以同时想象所有乐器一起发出的音声,手稿就像是最终的完成稿一样,没有任何修改涂抹,音乐已经存在于他的脑海中。

莫扎特的天分被父亲培养呵护着,使他能全身心相信自己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意识与潜意识想通,使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莫扎特对于美的追求,不仅仅是在音乐上,他同样以饱满的热情、纯碎的情感对待世界、对待人性。他不屑于取悦大众、讨好权威,虽然他因此穷困潦倒,但他跨越时间,成为永恒成为经典。

翻看了严伯钧老师的西方艺术课,对莫扎特有更全面更专业的了解。

莫扎特的伟大,是把德奥音乐成为歌剧,因为在此以前歌剧是属于意大利的,是一种突出旋律和个人的音乐,而清辅音居多的德语也是不适合演唱的。

莫扎特的风格,大道至简,没有多余的音符,没有复杂的音形,没有激烈的情绪,没有极端的东西,以一种隐忍的方式表达,得体典雅甜美。

莫扎特的精妙,好听却不明显,只在关键处闪光。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冷不丁地冒出一句神来之笔,用极为精妙的旋律抓住人心。

而电影以萨里耶利的视角来描述,除了刻画了莫扎特传奇的一生,又引入了更多人性的思考。萨里耶利最懂莫扎特的才华,他有能力欣赏却无力企及,他在呐喊,“上帝给了我生理上的欲望,却又不给我才华”。

而身为大多数,我们更有可能是萨里耶利,而不是莫扎特,而我们又该如何追寻自己的幸福呢?

《莫扎特传》观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扎特传》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