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假期懊恼的死循环

自我介绍下:男,大三,二十二岁,在山城读大学。

假期即将结束,想在开学即将来临之际做一个小结,缅怀下自己余数不多的寒假。

同时说一说如何摆脱假期懊恼的死循环。


01

先总结自己没干什么:

  • 带回家的《考研英语词汇》没看
  • 《你的名字》影评没写
  • 《现代汉语》没学
  • 16年的《读库》没有读完
  • 跳绳没有坚持下来
  • 早睡早起从回来到现在都没做到过
  • 老师布置的论文完全没看
  • 体重没有上升

再总结自己干了什么:

  • 建新屋时帮忙清洁,约20天
  • 学会了自己吹发型
  • 《神秘海域4》玩了一半
  • 《腾讯传》读了四分之三
  • 学会使用ss
  • 初步学习徒手深蹲
  • 学会缝纽扣
  • 学会用心的去拍照(超级初级阶段)
  • 学会了去庙里拜神的各个步骤
如何摆脱假期懊恼的死循环_第1张图片

02

可以看得出来,没做的事情大多属于见效比较慢的类型,那些做了的事情基本上都属于见效快的类型,因为见效快的事情更容易让人得到即时反馈,所以对自制力不强的我特别有吸引力。

但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往往更有可能是见效较慢的,以后我还得加强自己在“选择做有长远价值的事情”这方面的锻炼。

这样的结果和我预想中的差不多,虽然我在回家之前仍然会有些许的激动,想想自己趁着寒假,在别人都玩的时候偷偷进步。


03

我能意识到这样的想法可行性非常低,所以自己主动降低了期望值,避免了像以前的假期那样,体会从满怀希望到期望破灭的巨大落差感。

主动降低期望值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懂得这么做的人至少能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的。

如何摆脱假期懊恼的死循环_第2张图片

自己应该通过制定更可行的计划去提升自己,哪怕就是只提升一点点也行;而不应该用一股脑的鸡血去写一个看似天衣无缝、实则脑洞大开的寒假计划,然后扔在一边看也不看。

如果这次寒假我没有主动降低期望值,那我现在的状态应该是可以预想到的。

吃了玩,玩了等吃,吃完稍微休息下然后继续玩;会有某几个夜晚暗自悔恨,下决心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一夜无眠,等到第二天中午起床后继续玩。

直到寒假最后一两天,把要收拾的东西收拾好之后,假模假样的写一个同样堪称“完美”的开学计划,给自己再打几针鸡血,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很庆幸,自己第一次掌握了在长时间无约束的环境下保持自己头脑基本清醒的能力。

虽然做到的事情不多,但是我没有感受到以往每个寒假都会体味到的懊恼感。

这种懊恼感的消失,有的人是因为习惯了,所以没对它的存在没有了感觉,有的人是真的做出了改变,让自己部分地脱离了以往的死循环(鸡血——懊恼——鸡血),而我相信我是属于后一种人。


04

谈下自己,大三了,要面临读研或者工作的选择。

我是个很容易受他人影响的人,最开始考虑读研,是因为受两位要读研的室友的影响。

但由于自己还没想清楚究竟要选什么,所以一直在读研和工作这两个选择中徘徊;而且开始还以为自己有一点点保研的希望,很自然的又在纠结如果读研的话,究竟要考研还是保研。

到了现在,感觉自己已经想通了,还是想要去考研(因为保研已经没有希望了/(ㄒoㄒ)/~~)。

因为想见识下更厉害的人究竟是怎么样子的,同时也想有更多纯粹的学习时间让自己去进步,而这是工作给不了我的。

下定决心的过程其实是蛮复杂的,毕竟涉及到自己至少未来三年的路径,各种因素都要被考虑进来。

所幸的是自己还是弄懂了:要趁机会多积攒一些积淀,多见识一些,多成长一些,将来总会有好处的。

并且自己已经开始慢慢体味到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乐趣,不断地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学校给了我们足够好的环境和资源,为什么我们不去好好利用呢?

如何摆脱假期懊恼的死循环_第3张图片

05

最近看了篇文章,内容大意就是说不用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抓住机会。

因为机会的把握不仅仅需要机会本身的客观存在,更需要的是我们个人对这个机会的主观感受。

这些客观存在的机会或许是写作,或许是考研,或许是锻炼,它们看起来都很好,但必须要能够与你的主观感受相呼应才能起作用。

也就是说当你意识到这个“机会”是所谓的机会,并且这个机会对现在的你起作用,你现在就得去践行这个机会时,它才称得上是属于你的机会。

所以说,机会并没有早或者晚,当你刚刚意识到它存在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握这个机会最早最好的时候。


以上,为一个普通大三学生毫不出彩的寒假的总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摆脱假期懊恼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