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自从去年在美国上映以来好评如潮,好不容易引进国内,却只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上映,国内的小伙伴恐怕是不能在大银幕上观看了。
很多人不爱它丧丧的基调,不过小姐姐认为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在视觉奇观的呈现以外,还有对人心的温暖慰藉。
虽然有一小部分人看不懂它的美,但豆瓣评分8.6,豆瓣电影 Top 250 中的 No.188,可以看出大家对它还是很认可的。
卡西·阿弗莱克在这部电影里演技爆炸,拿了超多奖,包括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
这个角色简直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做,他沉默的气质、复杂的眼神,使得李这个寡言少语、表情寥寥的人物完全鲜活起来,让人们得向角色投注了巨大的同情,这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段插曲是,这部影片由马特·达蒙监制,他原本打算亲自执导并且主演,但最终他为了出演《火星救援》,将李这个角色让给了他的朋友卡西·阿弗莱克。
男主大难不死火星种土豆终成一代土豆大王
回到这部电影,它是一部生活流电影,难得的是叙事手法又带着变化。听腻了“忘掉过去,才能往前”,而这一部是“忘不掉,走不出,也是一种生活本真”。
这是很冷、很冷、很冷的一部片子,暖阳也无法融掉那些冰冷,此片的两位主人公,都是颓废的不能再颓废,厌世的废材。
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男主李·钱德勒,是一名清洁工和杂工,他失去儿女,远离故乡,一直压抑地活着,在酒吧被姑娘搭讪也性趣缺缺。
全靠暴力来释放自己的压力,一言不合就干架。他只能维持基本的人际体面,却无法构建深入、亲密的关系。
而他的侄子,不到18岁的帕特里克,正是性趣浓厚的年纪,又渣又坏,同时交两个女友。
如果以帕特里克为主角,这就是一部荷尔蒙直喷嗓子眼的青春片。但它不是,李是绝对的主角。
帕特里克像是一个年轻版的李,精力旺盛,生活糟不糟糕,家人在不在,不会影响到他的热情。
李也不是没有过时刻亢奋的时光,奈何人生把李从帕特里克变成了性冷淡的暴力丧逼男。他不止对性没兴趣,甚至对生活、对未来也没兴趣。
以李的个性,他不会不顾哥哥的嘱托,弃侄子不顾,但他又无法真正投入到这段关系之中,剧情就在李的这种纠结情绪下,缓慢展开。
一边描述李如何尽力处理好和侄子的关系,一边通过插叙,交代了李的一段沉痛往事,而这正是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的原因。
每当李和侄子的关系有了进展,生活有了好的势头,过去的沉痛就会不期而至,将李重新拉回到抑郁的情绪中。
影片临近结尾,李终于和侄子改善了关系,和谐相处,但李却选择了离去,他罕见的向侄子吐露了心声:我无法摆脱往事。
显然,家乡的一切人和事,对李来说,除了温情,更是往日的梦魇。男主和他的侄子,彼此成为彼此的依靠,却永远摆脱不了过往的悲痛。
整个故事,就像小火慢炖的咖啡,由平淡而渐渐味浓,尽管人物鲜有表露内心的台词,但精心安排的剧情,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人们的情绪,当李表示自己无法摆脱往事的那一刻,令人瞬间体会到一种刻骨铭心的心碎。
悲伤不仅是这首诗歌的韵脚,更是整个故事的主题,它向我们展现了,生活的创伤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整个人生。
失意后的振作、励志后的成功,这些电影里的常见套路,都是用来满足观众的幻想与愿景的,它们从来都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没有那么多戏剧化,而只是在一种看似平淡的过程中,展现它峥嵘的面庞。
有些伤痛是一辈子的,你既无法走出阴影,彻底摆脱,也不会就此发疯,忘了一切,更可能的是带着它,走过一生,也许这才是真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