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 —— 一个小书店业主的行业思考之十八

       书店正常营业后没有多久,出版社就停止给我发货了,理由是担心我们书店无法履行合同。我觉得这个理由十分荒唐,难道出版社可以冠冕堂皇的以担心对方不能履行合同就率先违反合同吗?况且我们签的是有第三方担保的合同。

        通过电话、传真等多次沟通均无效。没有书源的书店还怎么样经营下去呢?

        后来出版社内部有人推荐我联系广东省新华书店(深圳市新华书店,现称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没有批发业务),看看省店能否给我供货。我立刻驱车前往广州拜访省新华书店相关人员,那时省店主要业务部门还在大沙头,当时接待我的是周经理,听了我的介绍,看了我带去的资料,非常爽快的答应给我们供货,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图书行业的销售经验,书源的问题解决了,我还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结交了新的朋友。

       随后我又赶往广州天河工业园,去拜访广州百通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接待我的是李经理,他做为同一个出版社曾经的总代理,但一直被当成代理对待,所遭遇到的不堪,可能更尤甚于我们,因此对我们遇到的情况深表同情,也愿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我第一次去广州是1987年,利用实习的间隙去观看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几场比赛,那时的天河还是一片农田,天河体育馆前搭建的都是迎接比赛的临时建筑,我们住在华南理工大学的中学同学那里,在学校食堂吃饭,因为那时经常听谭咏麟等歌星演唱的粤语歌,所以语言到没有遇到太大问题。

       再后来到番禺,到珠海,到深圳,每次都是路过广州,只熟悉广州火车站和广州东站附近,和省新华书店建立联系后就开始经常要到广州了。和现在比,那个时代落后的难以想象。微信、没有导航、没有发达的物流和快递,我隔三差五就要去省店库房挑选图书,然后再用车拉回来。广深高速几乎天天堵车,广州市内也是时时堵车。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我们建立业务联系的单位也越来越多,流花路、中山路、建基路、大沙头、长坂乡、德政路、越华路等都是常去的地方了。后来为了多去几个地方,我几乎每次去广州都要在早上六点以前出门,晚上八点以后才往回返。

       我那时开的是一辆红色的小奥拓车(我现在还记得车号,粤B49575),经常在高速公路上货柜车的车流中穿行。因为和一辆记者开的三菱吉普PK,我还上过《深圳特区报》。那时虽然在肉体上比较辛苦,但因为有美好的期盼,精神上是很幸福的,而且经常徜徉在省店的仓库书海里,见识也增长了不少。

       那段时间,正好有个去广州发展的朋友,因为初始学历不高,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于是开始发奋读书。我经常带他一起在省店的仓库选书,经过刻苦的学习,现在的他早已是四川长虹这个大国企旗下的一名优秀的高管了。

       那时广州也有出版社授权的店,在黄埔大道上,不管是口碑还是销量,都是一流的。我也经常去学习,老板经常不在,但书店的经理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把书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打理的非常好。

       在2000年时,省新华书店和深圳新华书店,以及像黄埔大道这样的店一年能完成将近一千八百万码洋的销量,令很多兄弟社羡慕不已。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好像该社的书在广东的年销售码洋一度已经不到一千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嬗变 —— 一个小书店业主的行业思考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