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9/90

【今日新文】

1:李克富‖我抓住了早晨

2:李克富‖今天我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今日作业】

(1)复习“意志”并回答为什么有人“知道”却“做不到”?

(2)认真体会:“如果你读的书少,谁都会骗你!”这句话,反思一下自己被骗的经历,比如您知道“相濡以沫”却不知“相忘于江湖”!

⑶补充篇:要求熟悉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复习无知-自知-觉察-习惯四部曲。


【作答】

⑴关于“意志”的概述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9/90_第1张图片
意志

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等环节。

1.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例如:既想玩,又想成绩好

(2)双避冲突

例如:进退两难、进退维谷

(3)趋避冲突

例如:想吃巧克力,又怕胖

(4)多重趋避冲突

例如,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既想考教师,又想考公务员,又想考研

2.确定目标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行动计划制定后,执行计划,采取有效的行动,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1.意志的独立性(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制性

4.意志的坚韧性

(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我个人认为很多人“知”到,却“做”不到是缺少意志力,没有自律导致的,“知”和“行”之间缺少了意志的作用。要克服惰性,培养出坚不可摧的意志力,可以试试“关键20秒”法则。

心理学家肖恩认为,意志力是一个极其有限的资源,我们运用意志力越多,意志力就消耗得越厉害。
许多时候的借口,往往都是意志力不足导致的。
因此,要破除借口,形成自律,就要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在《快乐竞争力》这本书中,肖恩提到一个“关键20秒”法则,能够有效促进自律的行为。
他曾在自己身上做过一个实验:在21天里养成每天弹吉他的习惯,结果失败了。
他总结道,实验失败的关键就在于启动能量的“20秒”。
吉他被放在壁橱里,既看不见,也触摸不到。
虽然壁橱的距离并不远,但从卧室走到壁橱取出吉他这20秒的额外努力,却成了他弹吉他的主要阻碍。
曾努力用意志力克服这一障碍的他,只坚持了4天,能量就耗尽了。
后来,他把原本放在壁橱里的吉他取出来,花点钱买个吉他架子,把它放在卧室的正中间,使吉他变得触手可及,弹吉他的习惯便如愿养成了。
“20秒规则”的关键就在于,减少启动时间,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因此,如果你决定第二天要早起锻炼,又怕自己做不到,就干脆穿着运动服睡觉,并把运动鞋放在床边。
当你第二天起床时,必须做的就是翻身下床,把脚放进鞋里,然后出门。
启动一个积极习惯所花费的精力越少,习惯就越有可能坚持下去。
亚里士多德说:要成为优秀的人,我们不能只有优秀的想法和或者优秀的感觉,我们必须优秀地行动才行。
“关键20秒”,就是促成我们优秀行动的开端。

(2)认真体会:“如果你读的书少,谁都会骗你!”这句话,反思一下自己被骗的经历,比如您知道“相濡以沫”却不知“相忘于江湖”!

对于此问,我无从下手,可能是因为自己太无知,虽然被骗过无数次,但都不曾把“被骗的经历”和“读书少”链接起来,而且大都是被人骗了还在帮人家数钱的经历,过后还美其名曰:吃一堑,长一智。看来我找到防骗的新策略了:多读书。

以下部分,是我百度搜索来的一篇文章,题为《“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正因为你读书少,不骗你骗谁?》,作者:于晓冰,略有删减。

        …………

        说一个和读书有关的话题,一句流行语:“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这句话原本是电影《精武门》中李小龙饰演的陈真的一句台词,后来当代作家马伯庸写了一本同名的新书,书中的对白反复出现这句话。书火了,这句话也就火了。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瞬间大火,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销声匿迹。但这句“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生命周期更长一些,到现在还偶尔听人说起,我的学生,00后一代,我也听他们说过。

这句话所使用的语境常常是遇到奇葩或者搞笑的事情,大家说出来调侃,有时候也带有自黑之意。

忽然有一天,我听到这句话,脑中就一闪念,这句话在逻辑上成立吗?假设说“我读书少”是一个事实,那么“你可别骗我”则是一个意愿,这个意愿能否实现,又不是自己能决定得了的。现实中的情况恰恰相反,读书少很容易受骗。

很多江湖骗子会通过断章取义的方式,来达到某种立论言说的目的。

这和盲人摸象的故事有一点类似。摸到耳朵的认为像扇子,摸到身体的认为像堵墙,摸到尾巴的认为像一根绳子……但盲人毕竟还是盲人,是自己主动地去摸,虽然只是摸到局部。

可是和寓言版的盲人摸象不同,现实是有时候有人想把“明眼人”的眼睛蒙起来,引导你去摸他想让你摸的那个部分。

怎么办?如何做一个不被蒙骗的明眼人,还真的要多读书才行。不读书,少读书,不骗你能骗谁呢?

可是,说实话,多读书不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事儿,需要日积月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更何况还有人虽然书读得不少,但食古不化,成了书呆子,两脚书橱,那样读再多的书也没用。

那怎么办?想来想去,我觉得先要做一些观念或者思维方法上的改变,然后再不断读书,补足短板,慢慢就可能成为一个明眼人了。

从哪些观念或者思维方法上改变呢?我根据个人的经验,列出四点供大家参考。

1.要听其言观其行

2.要学会历时观察

3.要学会换位思考

4.保留一些对立面

分而论之:

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9/90_第2张图片
双面人

1.要听其言观其行。

“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出自《论语》中的话。当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上课睡觉,被老师批评,保证不再睡,然后下一节课又接着睡的时候,孔老师就说了,我最初对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从宰予这开始,我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了。

“听其言而信其行”,能对他人存着一份信任当然是很美好的德行。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言行不一者多矣。这时,“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成了有智慧的表现。

想起一则笑话来: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可以捐给国家吗?
农民:可以!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不愿意。
记者:为什么?
农民: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稍微关注一下有多少所谓的“反美斗士”后来都悄悄地移民去了美国,通过他们的“行”,就知道他们的“言”有多不靠谱了。

再稍微关注一下,那些台上口口声声反腐倡廉,台下收受贿赂的人,有多少进去了。就知道他们的言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了。

2.要学会历时观察。

所谓学会历时观察,就是不要停留在一时一事上,就轻易地对某人某事下一个定论。要有耐心等待,要看看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看看它的发展变化。

承着前面关于“反美斗士”这个话题来说,我们就不能说现在还高唱反美,还没有移民的,就一定是真斗士。唐太宗李世民有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平时袖手谈心性”差不多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但“临危一死报君王”则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了。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值得学习揣摩。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真不要着急,可以慢慢看,把前因后果发展变化都考虑周详。

如果说前面说的还有一点抽象,那我就再举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地某部门年终报告说,今年拆除违章建筑几十万平米,把这个作为政绩大肆宣传。

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想?我的想法是往前看看,这些违章建筑哪里来的?是凭空一夜之间长出来的,还是一点点滋生出来的?如果是一点点滋生出来的,为什么当时不扼杀在摇蓝里,非要成规模了才拆除?这是谁的责任?今天拆除了,过两天又出现了,又是怎么回事?

看这样的新闻,每每就让人不禁想起一句古诗:“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要学会换位思考。

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9/90_第3张图片
换位思考的艺术

不要只是站在一个点上做定点观察,尤其是不要站在别人指定的一个点上做定点观察。

会有人给你指定一个点做定点观察吗?会的!至少是有人有这样的意愿或者这样的需求。

比如,你在浏览新闻或者短视频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又一个差不多是同类的新闻或者短视频不需要你选择,就直接蹦出来,这就是大数据算法在起作用。它看似根据你的需要向你推送内容,但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有意无意地把你束缚在某一个点上做定点观察。

这时候,你就要有意识地跳出来,要尝试着自己主动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举个小例子,某日,看到这样一则有意思的新闻,来源于《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网,内容引述如下: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 8月7日报道,亚马逊(Amazon)近日上架一款厕纸,上面印有美国总统特朗普推特文字,一卷售价11.99美元(约合人民币81元),受到热烈欢迎,目前已经卖到缺货。

亚马逊购物网站上还有另一款印有特朗普肖像的卫生纸,售价为12.95美元(约合人民币87元)。“特朗普推文厕纸”的商品描述中称,双层卫生纸印刷的特朗普推文,是最适合“冲掉”的文字。

这则新闻看了很好玩,让人忍俊不禁。但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换位思考。设想一下,如果是在北朝鲜,有人卖印有他们伟大领袖头像或者讲话的卫生纸,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这么一换位,发现原来即使不搭梯子,不翻墙,就是“娱乐新闻”也能看出一些深意来。

4.保留一些对立面。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对一个问题一个事物的各种各样的看法总是客观存在,甚至,有一些看法让你觉得很荒谬。

如果顺应着我们的自然感觉来,当然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愿意和自己脾气秉性乃至三观相同的人交朋友,彼此也愿意倾听对方的言说。

但是,如果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呆习惯了,也有闭目塞听之虞,也容易陷入一个定点观察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为了防止掉进这个陷阱,不妨保留一些对立面。

看书的时候除了看你喜欢看的书,也不妨看看那些和你所持观点相左甚至完全对立的书。

关注公众号也是如此,也不要只关注和自己三观相投的公众号,偶尔也要关注几个“毁三观”的公众号。

在微信朋友圈中,也不要把所有和你三观不同的人完全都屏蔽掉,不看他们发布的任何文章,也不妨保留一些,偶尔浏览一下。

正是这些和你的观点相左甚至相反的文章,会激发你进一步更深入地思考,不仅仅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想为什么的问题,乃至还要考虑为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不断地追问才有可能耳聪目明。

当然了,有一点需要补充一点,如何辨别公众号的价值。我给一个小技巧,那就是看留言。

多看一些文章下面的留言,如果每一篇文章一律都是“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一类和公众号文章看齐,保持一致的留言,那这样的公众号就很可疑。文章本身的言说也非常可疑。

因为在这些公众号中,那些不同的声音即使留言了,也被封杀在后台,而根本不会放出来。反而那些磊磊落落的公众号,则不管什么样的留言,都可以放出来。因为谁也不掌握绝对真理,真理越辩越明,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可封杀的呢?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荣格所发现人类不分地域与文化的共同象征;

阿尼玛:男人潜意识中的女性性格,只有一个。阿尼玛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女人身上;

阿尼姆斯:女人潜意识中的男性性格,可有多个。


自我认知的四部曲“无知-自知-觉察-习惯”

        第一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阶段: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9/90_第4张图片
无知-自知-觉察-习惯

我对“无知-自知-觉察-习惯”四部曲的理解:

心理实操课上李老师,讲到有关“自我认识的四个阶段”的知识点时,尽管老师举了一些直观的例子,但我还是听的云里雾里,糊里糊涂。为了不放掉任何一个知识点,我选择了死记硬背,死记住老师举得例子,硬背下书上的那段“知道不知道”的绕口令。课后慢慢对接,理解,练习。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自我认识的四个阶段:

①“不知道不知道”。这属于自我认识中的“无知”、“盲区”。

举个“栗子”:

a.自己的脸(模样)就是自我认识中的一个“盲区”。自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

b.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穿袜子,对于习惯穿袜子的人来说,那种潮流、时尚就是个“无知”,“盲区”。

②“知道不知道”。这是“自知之明”。

老师将他的苹果手机“背面朝向我们,正面朝向他自己”后,提问大家,从手机上看到了什么?

我们这面呈现的是有“苹果”logo的一面,而老师看到的是没有苹果logo的一面,这样的例子使我们很容易理解,我们互换一下位置,就可以看见不一样的东西,从而也意识到,存在很多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③“知道知道”。这是“觉察”,直面自己。

④“不知道知道”。这是“习惯”,许多行为习惯已成自然,自己都意识不到。比如走路先迈右脚还是右脚?双手抱在胸前,是右上在上,还是左手在上?

纵观自我认识的四个阶段,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让“来访者”从“不知道不知道”上升为“知道不知道”,然去“直面”自己,承认“知道知道”,最后,经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达到“不知道知道”阶段,“习惯成自然”了!

回想当时深陷“抑郁泥潭”的我,自我就是处在“不知道不知道”的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多事情,总是很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走出“抑郁泥潭”后,我知道了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也就有了自知之明。在咨询师额引导,启示,鼓励和帮助下也有了很多觉察,慢慢的自己也能觉察,敢于直面自己。希望自己能经过不断的训练,可以意识到固有的思维模式,不断的修正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点评训练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