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前的忠告:绘画应该是随心所欲,画自己想画。建议大家不要学习一些死板的、按部就班的技法。因为对于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是作品的灵魂,而非你的技术有多娴熟。如果你不信我的话,可以看看梵高、莫奈、达芬奇的画就明白了。当然,很多人会说,我也没想过要成为梵高、莫奈、达芬奇。嗯,他们只有一个,你也只有一个,所以你应该创作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需要过程。但作为普通大众,既然爱好绘画,那么就应该让绘画激发我们的更多灵感,而不是把艺术学成数学公式,让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
开篇如下: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上市两个月,反响挺好,也已加印。作为责编,我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做了很多事情,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很多成长。我跟领导说我要在“公众号”发一篇关于阅读《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的感想。他说:内容挺好,但是标题缺点儿啥。我说: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十二堂绘画课”,我也是真被中病毒了。领导一拍脑门……啊,是一敲键盘:好吧,就来个“小编彻底中了安野光雅的‘毒’”。于是就有了您看到的标题。
作为一名职业编辑、专业“画盲”,小编我也曾怀疑过“随心所欲,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理念到底能画出什么。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模式限制,例如这样:
也许是因为曾经学习了素描培训班,又被当下铺天盖地的绘画技法教程种了病毒,例如这样:
又或者这样:
总之,绘画这件事对我来说,基本只有两个概念,还都是错误的:
1.漂亮的、精致的、好看的就是好作品。
2.画画等同于技法,只要按步骤完成,就是画画。
直到认真读过《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一切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但是——
“十二堂绘画课”把我从技法教程的毒药中解救出来,又给我喝下另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毒药”。目测大概是十碗浓缩成一杯的浓度吧。
作为责编,我必须去挖掘这本书的精华,这样才能向更多读者推荐,并且做到有理有据。
开始我只是出于工作原因阅读,进而慢慢转念、认可,再到后来,我简直热血沸腾。特别希望能见一见安野光雅,不是为了“追星”,只是想当面和他说声“谢谢”。
而去群里做分享,我也总是超时。抱歉,真不是故意的。只因总是讲着讲着就忘了时间。因为一本好的思想启蒙书,它会启发我们自主、自由地思考。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思想可以任意飞翔,知识可以无限延展。那种感觉,很微妙又很振奋,也许就像哥伦布不断探险发现新大陆一样。
那时,我心里生出一种很长很长的体悟:
原来所谓的绘画速成、技法课程、教程视频都不是绘画应有的正确态度。因为,那会使思维受到限制,变得教条和死板。于是我迫切想把安野光雅的绘画理念推荐给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包括成年绘画爱好者。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思想自由,他们的人生该会有多大的能量呀!然而——
很多孩子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还在循规蹈矩地学着素描教程、水彩教程,以为一幅像模像样的画作就是成功。你若读了安野光雅在书中引用的一位日本象棋国手的话,就会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你想毁掉一个人,就手把手地教他。等他飞速进步到一个程度,那就是终点。这是一句让人感觉很害怕的话,尤其放在孩子身上。
话到这里,我想我对绘画的认识得以纠正,绘画鉴赏水平得以提升,绘画理念得以颠覆。我是收获满满的。但是——
内心深处仍旧不是真的明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到底要怎么画。也在怀疑:这样到底能画出来什么?能画好吗?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知识,再正确的理念,都需要去实践。很高兴的是,有那么多孩子帮我实践、印证:他们有画数字的、迷宫的,心形瓢虫的、旅游故事的……(见“双螺旋童书馆”9月4日微信推文解读)我感到很震惊、也开始打消疑虑。
孩子们的画里似乎真的有一种叫“想象力”的东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甚至突然俏皮地打了几个旋儿,又晃晃悠悠飘远了……
我神奇地发现,画画这件事,真的不需要复杂。真的只需要“自由表达”。因为孩子的思想奇妙又梦幻,浪漫又纯真。本就具足灵感的源泉和创作的能量。
即便是3岁孩子的随意乱涂,也让我明白: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他这个年龄段本有的特质,不可以强迫他们跳过或者超越这个阶段。
哦,原来,我的一切疑虑都是多余的,都只是一种被约定俗成的规矩禁锢了的狭隘思维。
因为接触家长较多,搜集到不少例子,包括这次“让想象力飞”儿童绘画比赛,很多妈妈真的转述了孩子绘画的故事。这是我最享受的时刻——看他们的画,听他们画中的故事。
遇到过的几个典型例子,分享一下,说不定你也有别样的体会。
1
一位妈妈说:有一天孩子生气了,就去画画。妈妈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这个人嘴里喷火了。
所以,画画,可能是孩子情绪的释放。
2
有一位妈妈说,孩子把太阳涂成了黑色。于是,我想起曾经与同事聊天,他说有一位美术老师带着幼儿园的孩子们去画落山的太阳。结果出人意料,太阳被涂成了蓝色、紫色、绿色,黄色、粉色,等等五花八门的奇怪颜色。
所以,画画,也可能是孩子探索心与个人喜好的表达。
3
有一位老师留的绘画作业是画自己的家人。一个小女孩,把自己和妈妈画得很大,小小的爸爸只是在画纸的边缘勉强占有一席之地。问了孩子才知道,爸爸经常出差,很少陪她。
所以,画画,也可能是孩子情感的述说。
4
有一个小男孩,画了两幅画,分别介绍给我们。一幅是爸爸妈妈带他到动物园玩儿,一幅是爸爸妈妈带他到海边玩儿。
所以,画画,还可能是生活的写照。
5
一位妈妈带孩子去海边玩耍。孩子捡了一些石头和贝壳,于是他脑子里灵光一现:我为什么不用石头和贝壳来画一幅画,描写今天的出游呢?
所以,画画,更可能是创造力的迸发。
6.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和两岁多的女儿麦芽画画时的对话:
麦芽:“妈妈,我画了一个圈儿。”
妈妈拿起笔在圈儿上加了个小尾巴,说:
“闺女,妈妈加根绳儿,你拉着它。”
麦芽学着妈妈的样子,又画了一条更长的线,说:
“妈妈,看,绳子长了!”
当我看到这个对话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特别恬淡的美好,就像一本绘本故事。言语简单,富有想象。
所以,陪伴并参与,就是教孩子画画很棒很棒的方法。
此时此刻:你心中那些“画画怎么教”“儿绘画应该怎么画”“画画应该画什么”之类之类的问题,应该烟消云散了吧?
没错,不用想那么多,拿起笔,大胆地去画吧。请记住安野光雅在书中的一段忠告:
有人说:“我喜欢画画,就是有点儿胆怯,不敢开始。”还有人说,“因为我没有绘画基础。”那我就要问了,怎样才算有基础呢?有人就回答说:“调色呀,配色相关的知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体验式的,画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看似问问别人,就能掌握。可这又不是什么立竿见影的药。就算暂时掌握了,未来可就没有长进了。这要靠自己体会。
受到安野光雅的鼓舞,小编也画了一幅画。一枚小纸片,一枝铅笔,十分钟光景,一幅小画就出来了,虽然不够精致,甚至说有点拙劣,但很自由,很随性,因此很快乐。
我的感受是,越是与参照物不同的地方,越是自我发挥的空间。画歪了,甚至长了短了错了,都没关系,改几笔,就是另一种风格。
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她用《雀之灵》拿下全国舞蹈比赛创作和表演的第一名时,别人问她为什么能赢,她说:“因为我没有对手。”这不是自负,是讲出实话而已。因为她的舞蹈不模仿不跟随。前一阵看到她接受采访时说:“小的时候就受长辈的影响,他们不是说教你某一个动作,或者教你一些什么方法。他们会教,比如说‘女人就应该像月亮’。很抽象,很艺术吧?月亮的特质有很多,寓意有很多,比如美、皎洁、明亮、干净、圣洁。然后你要把这些寓意都要想透了。”
我想绘画应该也是如此,最顶级的艺术就是最富有想象空间和创作自由的。生活和自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最好的老师。艺术没有比拼,有的是至纯至真的追求。安野光雅在国际享有盛誉,但仍然在感恩大自然的恩惠。如果说“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人绘画道路上的法宝,那么心怀感恩、用心去欣赏世界则是绘画之魂。当然,这对孩子来说,太过抽象,但如何教会孩子自我成长、自我感悟,则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的郑勤砚教授也曾经说过:许多艺术教育并没有启动我们内心真正对美的感觉,对外在世界、对大自然、对色彩、对形状的感觉都没有,而是把我们隔离在另外一个地方,教我们一些所谓很重要的知识,可是知识并不代表情感,没有启发感觉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真正好的艺术教育课堂,应带给孩子平实、朴素的美感,从内心深处唤醒孩子充满童真和智慧的心灵。
从最近接受到的很多信息和知识中,我突然意识到,画画,或者很多事情,都会遵循同一个原则。那就是大——道——至——简!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发展,最终都还会回归到最简单的状态。
不过,我说的是我的,也许你有更奇妙的理解,甚至高见。每个人都不同,启迪也不同。这才应该是“启蒙”的真正意义。而非设定一个教条的框子,挥手招呼说:“来,快到我的框里来!”
让真理永远鲜活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践,而我“中毒”的结果就心底生出很多感谢:
谢谢安野光雅!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
谢谢心灵再次得到成长!
也谢谢你读我冗长的文字!
中“毒”很深,不愿解。
安野光雅《从前的孩子》,我们再相见!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编辑 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