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我们不回炉是否能再造?

在生活或者工作学习中,我们似乎总是遇到无奈的事情。思考、动手能力没有别人强;努力学习却仍然做不好;喜欢的事情因为没有从小训练似乎再开始就为时已晚。


这些总是令人沮丧的,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就此放弃或者安慰自己尽力就好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卓越,能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谋生,可是却少有人能够做到。那么,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呢?读完《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我突然意识到这都是自我否定以及方法的问题。


平凡的我们不回炉是否能再造?_第1张图片

《刻意练习》是由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合著,主要从艾利克森角度出发而写。同时,作者艾利克森还是“研究‘刻意练习’法则在各个领域杰出人物中的作用”这个领域的顶级研究者之一。


这本书存在的问题在于:书中的实验、案例又长又多,比较枯燥;而主要讲的几个点,在前面基本已经讲述的差不多了,后面多是进行细致的补充,再看的价值不大。


但本书仍然有可取之处,不然我也不会拿出来说。下面我从改变自己不行的想法认识刻意练习如何使用刻意练习法则三个方面对练习的误区及方法提取出来讲述给大家。


.改变自己不行的想法


人们通常认为成年后一个人是什么样子就已经定型了,于是优秀的人继续优秀,平凡的人继续平凡。你说,我也不想这样认为,可事实确实如此啊。如果你从心理上认为自己不行,那你自然不如别人。下面我通过对成年与幼年、天才与普通人的学习进行对比,给你一个摆脱这个想法的理由。


1.成年与年幼时学习的对比


关于年幼时学习更有效,这一点我们随便找都能找到许多依据。可问题是我们已经成年了难道就没救了吗?


事实上,我们依旧可以通过训练变得卓越。例如《刻意练习》中提到的例子。


完美音高,指的是对各种音调的分辨能力,拥有这项能力的人一般被推崇为天才,或者经过从小的训练也有可能做到。但美国一位研究生马克•艾伦•拉什做了一项实验,他招募了52名音乐专业本科生,对其中26名进行完美音高的训练,另外26名什么也不做,这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参与训练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了完美音高的能力,剩下的一小部分也有很大提升,而没有参加训练26名学生则没有多少进步。


虽然儿童或者青少年的大脑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但这个实验却表明,成年人也可以通过训练让我们掌握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技能。就像作者说的:

如果我们成年人也足够刻苦,我们的大脑也会找到相应的办法


2.普通人与天才的对比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人从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能力,答题的速度比我们快、比我们准,记忆能力比我们强,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更多的天份。


人和人的基因不同所以在一些方面确实会产生差异,但书中许多案例都表明,这不是走向卓越的关键。国际象棋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尽管国际象棋的难度让大家认为智商高的人才可以驾驭,但经过了解,国际象棋手的智商大多都没有达到门萨的入门水平。


基因的不同或者一开始会显示出差异,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小。而那些智商不是特别好的或许还要做的更好,因为一开始比较差所以就会更加努力,这是成功最重要的条件。


所以基因不是关键。成就人的原因在于一些人从小就开始进行正确的训练,或者因为具有天份,一开始表现的比较好,使得他们具有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去学习,于是就越来越好。


虽然最后作者也不能否认天份是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可以找到大量的反证表明训练在其中的作用,并且没有证据表明:一个人的杰出不能从刻苦训练的角度理解,必须归功于天生才华。


于是我们推出一个人的杰出与刻意练习密不可分


.认识刻意练习


那么,什么叫刻意练习?就是大量有效的练习。听上去很简单,但“大量”和“有效”有多关键呢?


1.大量的练习


我见到过很多人抱怨自己这个学不会那个做不到,可是却连最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完成,就这样放弃了。


作者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对学生专心训练的时间总和进行统计,发现18岁之前(即进入音乐学院深造前),杰出的小提琴手练习时间>专业的小提琴手练习时间>成绩不突出琴手练习时间>>小提琴爱好者练习时间。


因此,学好一样技能,长时间的练习必不可少,眼高手低只能死在半路上。


2.有效练习vs天真的练习


我们常听到的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即任何人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我们知道练习很重要,但一万小时法则真的是有效的吗?想一想,一个天天在家做饭的主妇会成为厨神吗?一个乒乓球爱好者练习一万小时能变成专业选手吗?


我们常常以为想要做成一件事,只要做的多了,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于是,就开始了无休止的重复,只是重复而不去思考。原因在于这样比较舒服,看起来我们好像在努力。


作者说到: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刻意练习》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段假想对话的例子。音乐导师想了解学生为什么一直没有进步,于是询问学生每天的练习次数,弹对的次数,以及练习方式。学生说他每天练习十次或二十次,但是对于弹对的次数,只是很模糊的记得是一两次,而对练习方式也没有任何想法,只是埋头弹!


看,这就是不进步的原因——天真的重复!不断的重复或许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帮助,但这样天真的练习到达一定程度后,却无法使我们获得进一步提高。



由此看来,大量的练习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与其机械的重复十次,不如有目的的做一次。每次练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完成哪些目标,这才是练习的关键。



.如何使用刻意练习法则


作者艾利克森告诉我们,从新手到大师的途径是刻意练习,即遵循“走出舒适区——有目的的练习——导师的帮助——反馈——创建心理表征——不断改进”的法则。



大部分要求都很容易理解,其中心理表征可以再多解释一些。心理表征是指当我们对一些事物的发展或者认识了解多了以后,头脑中会产生相应的应对之法或者联想到其他事物。


如想到要了解某些电影是否值得看,就会想到豆瓣以及一些相关的公众号等,这就是给自己创建的心理表征。


精心创建的心理表征还能使我们更好的处理信息。比如,一位国际象棋手下棋时,遇到很难解的局却能想到如何走,这就和他的心理表征脱离不了关系,由于经过大量的练习,他会创建更多的心理捷径来应对将面对的局势,使得自己既能记忆棋子还能落子迅速。



同时我们做这些练习需要有一个足够重要的动机支撑我们。比如想要提升自己的潜在水平、充实自己,所以愿意定下每年读多少书的目标;想要获得荣誉与成就感,所以愿意做某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想要得到钱,所以愿意去准时上班、努力工作。


提升自己的潜在水平、荣誉、成就感、金钱——这些就是我们的动机。强烈的动机能帮助我们不断完成一个个目标,让我们面对枯燥也愿意进行下去。




在《刻意练习》中,作者说道:


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也就是刻意练习。


因此最杰出的人一定是刻意练习时间最长的人。我们在进行练习时也可以看自己是否符合刻意练习的法则,如果有遗漏,那可能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


这个时代,职业变迁太快,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来适应这个世界,因此有效的学习变得格外重要。所以,与其再找各种理由说自己不行,不如选择去改造自己,而“刻意练习”或许就是个很不错的方式!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留言点赞就是最大的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凡的我们不回炉是否能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