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变化与消费升级

      今天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72篇。

      马上就回家过春节了,今天早上厦门的路上车已经少了,大桥上不堵车了。而高速路上却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车流。 前几天去三亚,两地机场也是人山人海,很多人在三亚旅游过年,或者乘飞机回家。

    再想想十几年前在广州,广州火车站广场上里一层外一层的人流,为了回家过年,排整宿的队去买火车票,然后坐整晚的火车回到家。每年回去都是一折腾。

    也就十来年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就在想那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有了巨大的变化。

    需求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总是那样,当某项需求被满足,就会想着更高的需求,消费者的生活在升级,消费就在升级。消费升级也就意味着又有新的行业,新的产品会带来一轮商业的蓬勃发展。而对于我们,就需要去判断这些行业,这些产品会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在中高端消费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是政府的工作报告,指向中高端消费。我们还是用顺应认知的角度来看这些变化,当整个行业供应旺盛时,电商又消除了地域差异,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下一级的消费会是什么?我认为是品质和格调。也就是说,产品满足了有的基础上,就会要求对我自身的意义。比如,拥有一个苹果手机,你大概率会被认为是果粉一样,产品把人标签化了。经常逛名创优品,你会被认为是对现代简约生活的追求者。产品赋予人的不是简单的实用价值,而是人的标签。

    移动互联网上,以前我的文章里曾经说过,大家的网络生存是以标签来聚群的,就比如你的微信朋友圈大部分人跟你有很多共同的标签一样,我的朋友圈,大部分就是跟电商相关的。

    当产品赋予人的标签和我们网络空间的标签的时候,这种产品就是这个标签的代表,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里,这就是爆品,一组这样的产品就是品牌。这个品牌就成了这个标签的代表。

  那么如何去定义产品标签?我认为总的根源在用户基本认知里,也就是定位。一个标签成立,它必然存在或能被存在于用户大脑里。什么意思呢?怕上火的饮料就是标签。但防跌倒的饮料就不是标签。因为怕上火存在于用户大脑里,而哪里有防跌倒的饮料呢?一想想就是荒谬的。

    另外,当衣食住行基本需求近乎充足,下一个消费升级的行业,在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等。人类的进化是在解决了肚子的问题后,才有文明的产生,才有了文化的活动,这个递进关系也在于我们对行业的判断,实物类产品升级的同时一定会伴随着文化服务类产品的升级。可以去查一查上面说的几个行业的年复增长率,一定是高于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发展。

    消费升级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大脑同样需要升级。按分类的思维,今天是一个大框架,一个大类,下一级就是某个具体的行业,比如教育,会如何升级。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节的变化与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