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课堂里老师提问的时候,还是在公司里面的微信群,等等,都会发现活跃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大多数都喜欢沉默,而且现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大家隔了个手机,那些大多数简直好像消失了一样。
对于“沉默的大多数”互联网有一种称呼叫“潜水”,其实你会发现,当聊到一些不同的话题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出来说几句,但也只是少数。
其实,不难发现,这跟“二八定律”有着莫大关系。
社群里面20%的人是核心用户,活跃用户,其余的80%是边缘用户,沉默用户。
那么按照传统的营销思维来说,只要服务好那20%的用户就好了,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任由他自生自灭。
在以前供不应求的年代,或许可以任性一把,但今天同行竞争如此激烈,还有各个领域跨界打劫,忽视那80%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和威胁,甚至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来看一个例子:
曾经,有一家汽车公司的一款汽车,由于价格实惠、配置秒杀同级,在同一个级别的汽车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受到消费者高度关注和疯狂追捧;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这款车的议论也越来越多。
在一些汽车论坛、网站等平台上面的用户点评里面,出现很多接近吐槽的议论,这个款车哪里都好,就是发动机不太给力,要是换个好一点的发动机,再贵个一万、两万的都可以接受。
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种声音迅速传到车企的管理层,于是他们内部商议并马上推出了一款所谓配备高端发动机的升级版车型,但整车价格比原来要高出两万。
不出所料,最后这个升级款车型销量惨淡。
发动机的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但用户对更优质发动机的需求是真实存在,那为什么改进后的发动机却销量惨淡呢?
就是因为车企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本来定位和销量都很好的汽车,却因为少数人的声音而做出错误的改变,最后导致销量惨淡。
要知道,大多数的用户都是沉默的,少数用户的需求不代表全体用户的需求。如果忽略了大多数人,那你就脱离了核心问题。
这80%的用户常态性的沉默,但是又如此关键,那么作为今天社群运营者的又该如何对待呢?
首先,要了解和分析社群成员沉默的原因
原因一、个人性格
可能是本身比较害羞,不擅长主动交流;
在社会上待久了深知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自己的一句话可能引来别人的反感,少说话,不得罪人。不多言,不讨人厌;
可能是讨厌说场面话;
可能是疲于揣摩别人话里的意思,讨厌斟酌过后的应答。
原因二、价值流失
社群中人与人间绝大多数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把这群人联系起来就是因为两个字:“利益”,因为人性就是逐利的。无论是直接的利益还是间接的利益。
每一个社群用户进入任何一个社群都是有相应诉求,例如,求学需求、人脉资源、寻求项目等等。
如果社群无法及时的、有效的给他们提供相应的价值,满足一些需求,那么用户进群之后很快就会沉默下来,甚至直接退群。
原因三、不合理的秩序
相信大家都知道每个群都有相应的群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社群没有相关规定也是注定运行不下去的,例如广告满天飞,言行举止没有节制,出现矛盾没有及时调解等等,但是过于严格的规定也不行,过犹不及嘛,例如只能谈论某个话题,久而久之,社群就失去了宽度还有新鲜感;社群成员的活跃性和创意性受到了强烈的打压。天涯何处无芳草,天下社群何其多,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如何激活“沉默”
方法一、细分用户运营
根据社群的需求,将用户按照相应的属性区分,对于本来就不太会说话的不要过多的打扰,可以通过私聊或者朋友圈去影响,去了解需求,要懂得带话题,引导话题,活跃气氛,让社群附带更多的情感价值。
方法二、合理制定规矩
出现不合理的时候可以征求用户意见,体现群内民主,对于违反群规的不一定就马上踢,可以来电适当的小惩罚,例如发个红包,发个自我惩罚的小视频,体现出有脾气也有温度
方法三、针对性提升社群价值
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社群能否长久,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向去补血:
日常价值:日常输出的常规价值,可以简单一些,如日签、早报等等;
社群价值:与社群主课有关的,做一些高质量的价值输出,比如打磨一套课程、制定一套方案等等;
用户价值:除了运营者自己要输出价值,也可以合理引导用户一起输出价值。例如用户学习笔记或者产品的输出;
情绪价值:单一的价值输出的形式太过枯燥,可以考虑以趣味游戏的形式输出,例如线下见面交流会、一些游戏比赛等等;
福利价值:偶尔给社群用户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例如本来收费的课程突然免费或者打折、邀请一名行业大咖来群内分享等等。
社群运营是大势所趋,群里用户来自不易,但人是有感情的,虽然沉默,但不代表就感受不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碰撞,起码能连接到一起就证明了这一点。还是那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