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复述原文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读书。从上学读教科书到毕业读课外书,现在我们还能记得上学时教科书的内容吗?也许你觉得太久远早忘了,那我问你最近一个月读过的书,你还记得多少?你要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也快忘光了。
在读书后,我们其实可以这样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可以加深读书的印象:
这本书写了什么?
哪个部分最吸引你?
这本书对你的生活、工作、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本书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你努力回想一下,你能回答出来吗?你会发现读书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所以经常会回忆不起读过的书中的内容。可是,我们读书时可以做笔记、做摘抄或随笔啊。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执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我曾经读过这本书,但忘了写啥......”
每个人都是对亲身经历的事物有更深刻的印象,也记得更牢固,但很多人对人名、地名或读过的书,即使看很多遍也是记不住的。我在很早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忘了书中的内容,更不理解书里的内容。
虽然我们读过了,但不记得了,那到头来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呢?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
1、买了一本好书,兴致勃勃从头到尾看完了,却味同嚼蜡。
2、刚读完书,却已经不记得书里写的是什么了。
3、读了很多书,却感觉没有什么用处。
很多人也许跟我一样有这样的困惑,但有时候我们会想,读完后没有完全记住书中的内容,但只要书中的精华我们吸收就好了。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终究会刻进我们的生命里,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会这样觉得,每一本书其实精华和有用的部分也就1%或2%,记住这些就够了。剩下的99%,因为曾经进过我们的大脑,肯定留下读过的痕迹,说不定哪天某个时刻就能勾起回忆来。
可是,我们忘了,人本身就是健忘的。你不信?那请问你昨天晚饭吃了什么?你看,你都不确信自己昨天吃了什么了,怎么还有自信确信自己“能理解书中的精髓”呢?
并且,我们看书的初衷不是为了百分百地地掌握书中的内容和精华吗?达不到百分百,至少也得10%以上吧。如果你花钱买一本书,只为了那1%或2%,那只能说明你太不会算账了,你不觉得吃亏吗?就跟你花钱去吃自助一样,只吃了蔬菜和水果、饮料就饱了,很多美食还没尝到,不是很浪费吗?
现在我只要一读书,我就会想:“所谓的“理解精髓就好”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罢了,那只是投机主义者为自己读书更加心安理找的借口而已。”这些人继续这样读书,读的再多,但是以前的书的1%-2%都忘记了,现在看的,以后都会忘掉,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只是这样的读过看过,却不经过大脑,就等于白读。那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完全可以不读,不如用读书的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A1-联系经验
想起我上次买的几本蒙台梭利的育儿书,虽然很快就看完了,但大概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跟书名有关的内容。在头条上做分享育儿知识时想到要引用书中的精华内容,但无从下手,还要把书重新找出来,再读一遍,归纳总结,真是又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个原因就是由于我看书没有明确目的,盲目看完书,也没有去做笔记,到头来需要用时还要花费第二次精力去了解书中的内容。这样第一次看书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A2-规划运用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读书方面缺乏目的性,这样读书的效果几乎为0,还浪费精力。为了更有效率有质量地读书,我给自己制定如下计划:
1、读书要有目的性的去读。多想想读这本书为了获得什么?是获得知识还是单纯娱乐?是为了积累哪个素材还是为了运用技能?
2、读书宜精不宜多,宁精勿滥。要选世界经典好书来读,读完一本再买另一本。
3、做读书笔记。读过的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可以用word和思维导图把整本书的内容框架搭建起来,便于以后查找资料。
今天的拆解的核心内容是正确认识读书的误区,不要抱着理解1%或2%的精华去读书,这样读书的效果很差,跟没读过没什么两样。古人云,求上就得中;求中就得下;求下就得下下。要读书,就要吸收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才有读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