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产投资市场的“七个效应”(下篇)

上篇我们分析了区块链资产投资领域的锚定效应、效用层叠及回归平均值效应,本篇继续分析接下来的四个效应。

一、 损失厌恶

你某天意外得到了100元人民币,然后那天不小心遗失另外的100元。总体来看,你其实并没损失什么,但你心里多半会想,哎,如果我当初没有掉这100块就好了。这种遗憾的情绪会远远大于你得到100元的喜悦。

这就是典型的“损失厌恶”效应,人们对亏损的反应要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损失厌恶本质上是人们对风险的规避反应。

《思考·快与慢》对该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实验测试人们的损失厌恶系数。实验是这样的,抛一个硬币,如果是正面赢150美元,背面100美元。如果你接受这个赌局的话,那损失系数是1.5。有几个实验曾对“损失厌恶系数”作出估计,这个系数通常在1.5~2.5之间。

区块链投资领域,相当于一个放大版的股市。里面有钱包被盗的风险,有交易所跑路的风险,有政府监管的风险……等等,在区块链资产投资里风险极大。短期炒币相当于用100%的本金,赌10%的收益,是一种不太符合“损失厌恶”的冒险行为。

比较符合“损失厌恶”效应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对抗100%的风险,用不影响生活的闲钱去做长期投资,赢得10倍以上的超额收益。

二、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买衣服,当我们还没买一件衣服前,那件衣服在商场里很好看,你顶多会感叹一句,哎,真漂亮。但如果你已经买下了它,哪怕它不怎么样,你都会说它不错,以此维护自己购买它的这个选择的感受。而且,随着你穿的时间越久,还会觉得越看越顺眼,在外人面前对它的评价大大增加。

在区块链资产投资领域也经常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买入一个项目的token(币),原本对该项目的认识就比较朦胧,持有一段时间后,因为经常接收到关于该项目的正面信息,因此对该项目的评价大大增加,以至于别人说这个项目的缺点的时候,你不加思索的就会维护它。

这其实是情绪在里边起了作用,而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这种判断在平时不伤大雅,但我们在投资决策时,会给我们的决策造成误导,应该是要加以避免的。

三、 分母忽视

一个著名的实验,要求受试者从两个罐子中选一个,从里面拿球,若拿到红球,则有奖励:A罐中有10个球,其中有1个是红色的。B罐中有100个球,其中有8个是红色的。

你会选哪个罐子呢?因为选A罐的胜算是10%,选B罐是8%,所以作出正确选择应该不难,但实际并非如此:大约有30%~40%的学生选择了红球数量较多的那个罐子,而不是胜算率高的那一个。

这是书中对于“分母忽视”效应的解释,一个看起来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在区块链领域里也有这种现象。对于刚入门的区块链投资者,经常有这么一个认识,觉得比特币一万多美元一枚,太贵了,转而去买其他几分钱一个的资产,因为那很“便宜”。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首先,“贵”和“便宜”是相对的。如果你知道比特币明天二十万美元一枚,那今天10万美元一枚你也不会觉得“贵”,反之,一个代币0.01分钱一枚,但是没有价值的项目,就是白给你,你也不要的。投资投的是对未来的预期。

其次,1万美元只是价格,还得看区块链项目发行代币的数量。有些资产确实是看起来单价便宜,但如果发行量是1000亿的话,那其实也是很“贵”的。

四、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思考·快与慢》里举了例子:

受试者都是医生,实验者给受试者看了两种肺癌治疗结果的数据,分别是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可保证有5年的存活时间,因此,大家都愿意选择手术,但在短期内,手术要比放射治疗的风险更大。一半的受试者读到了关于存活率的数据,其他人收到了关于死亡率的相关信息。对手术短期结果的两种描述是:

第一个月的存活率是90%

在第一个月里,有10%的死亡率。

在第一个框架下(84%的医生选择了它),手术治疗要比在第二个框架下(50%的受试者选择放射治疗)更受欢迎。

这两种表述,表达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但由于表述不一样,却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区块链投资领域里也有这种现象。在传统的投资领域,百分九十九的创业项目到后来都是会死掉的,存活下来的可能不到1%,就是这1%,会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利润。在区块链投资领域也是如此。

如果你告诉一个想进入这个领域的初学者,你投的项目99%很可能会归零,他多半是要打退堂鼓的。但如果换个说法,投资的1%的项目会存活,并且给你带来超额利润,你看身边的谁谁谁投一万块,赚了100万,他多半会心动的。


后记

1、以上为个人对现象结合书中效应的一些思考,仅供参考。

2、学习经济学效应或者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于思考问题,理解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但需要注意其应用前提及适用范围,切不可生搬硬套,

3、经济学效应或者理论,并非数学公式或者物理公式,可以通过严谨的逻辑推导出必然的结果。因此,谨慎用于指导实践,尤其是区块链投资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字资产投资市场的“七个效应”(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