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11月,Engineer.ai对外宣布完成了29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的A轮融资,由Lakestar和Jungle Ventures领投,Soft Bank的Deep Core参与。而这家base在伦敦和洛杉矶的初创公司,也成就了去年欧洲最大规模的一笔Al轮投资。
Jungle Ventures官网的海外投资项目中,Engineer.ai的描述为“通过人工辅助AI定制软件”。
去年,日本科技巨头软银集团(Soft Bank Group Corp.)推出了一支专用于人工智能的投资基金,预期资本为1080亿美元。这次投资也成为了软银Deep Core这笔AI专项基金,投资的第一个海外项目。
然而,获得软银和多家投资机构认可的Engineer.ai被曝出:其所声称的大部分demo制作和软件生成,目前都是依靠印度以及其他地方的人工工程师来完成的。甚至,这家公司连一个像样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都没有,内部能称得上技术的东西,就是决策树了。
人工代替AI,竟挣了1个多亿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名为Natasha的软件和人工智能,允许任何人像定披萨一样,定制一款app。”Engineer.ai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去年在印度的一个采访中说道。
Engineer.ai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在多伦多的一次技术会议上发言。
Engineer.ai公开宣称,其“人工辅助AI”可以让所有人,通过点击其网站上的菜单,来创建移动应用程序。
Engineer.AI的关键产品是它的Builder工具,它针对的是那些想要为他们的业务创建应用程序或者电子商务网站,但却苦于没有技术或预算来支撑开发的人。Duggal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拥有200名教练的法国滑雪学校的人,想要做一个连接不同系统的网站和应用程序,但却无法负担定制软件所需的500,000美元。
Engineer.AI
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几位熟悉公司运营的人员(包括现任和前任员工)爆料,Engineer.ai并未使用人工智能来自动生成应用程序的代码。他们表示,该公司依靠印度和其他地方的人工工程师来完成大部分工作。
“公司两个月前才刚刚开始这款自动化开发程序的研发,距离真正完成至少还要一年。“
一些现任和前任员工表示,目前,包括某些定价和时间表计算是由传统软件而非AI生成的,而且大部分工作是由员工手动完成。
这些员工还向《华尔街日报》透露,这家公司并没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公司内部实际上使用的技术是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的技术——决策树……而这肯定不是AI。
内部用着决策树,而对外却宣称自己在构建深度学习AI自动化软件,并且卖的不亦乐乎。
面对《华尔街日报》的指控,Engineer.ai也指出,自己曾经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声明,该声明表示软件的“平均约60%”是机器完成,其余由人类生成。但是,当被再次问及其产品中到底哪个部分是如何用AI生产的时候,发言人以这些细节是核心技术专利为理由拒绝详细说明。
更让人震惊的是,除了没有核心技术说明,该公司甚至还没有像样的研发团队。
据内部人员透露,Engineer.ai团队中并没有高级机器学习团队。当第一次被要求公开具有AI专业知识的高级员工时,该公司才给出了一个。
并且在随后的网站声明中,Engineer.ai表示人工智能专家很难雇用,但最近已经招到了一些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在另一份声明中,该公司介绍了三名有一定数据科学和其他学科方面经验的团队成员,但没有详细说明。
然而,就算在这样的模式下,这家公司还是在2018年获得了23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的收入,65%来自于印度。Engineer.ai也表示,2019年将实现4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的收入,并预计印度的贡献将达到3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
AI落地骨感,催生行业泡沫
今年3月份,风投公司MMC发布报告表示,在欧洲2830家被归为人工智能公司的初创企业中,只有1580家符合描述。即在欧洲有40%左右的创业公司,都是假AI公司。这个标签,指的是计算机系统能够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执行的任务。
报告中还指出,与其他科技公司相比,有着人工智能标签的初创公司吸引的资金要多15-50%。
这些所谓的AI,和Engineer.ai一样,只存在于论文中、Demo中、产品的介绍中。
为什么?因为落地太骨感了。
就算谷歌、Facebook这样的AI重镇,也遭遇着这样的情况。
今年5月份,《纽约时报》报道称,谷歌能够自动打电话的AI,被称赞通过图灵测试的Duplex,背后有真人在伪装。
使用Duplex成功预订4次餐厅中,有3次源于Duplex背后的人工。
而在之前,打电话AI Duplex背后还有人类呼叫中心这件事,谷歌之前从未披露过。
甚至一直以来,谷歌展现的姿态,都是完全AI,完全自动化,完全不需要人类。
只是之前官方博客里,有云淡风轻提到过,机器能够自主完成大部分任务,并识别自己无法处理的情况,然后让人类来处理。
但现实呢?这项技术还很年轻、使用有限。目前谷歌仍在使用人工呼叫来帮助获取数据、训练AI。
有谷歌铁杆支持者认为,谷歌这样谨慎而不激进地引入Duplex,是明智的。
但炫酷的Demo和尴尬的现实对比下,无疑是一记耳光。
还有一些公司,遭遇落地骨感的过程中,也是方法频出。
比如美国的一家自动驾驶货运公司Starsky Robotics,核心目标和所有的无人驾驶公司一样,致力于让卡车自动驾驶。
2018年2月,这家公司将无人卡车开上了佛罗里达州的公路上,完成了一次长达7英里的无人驾驶。
成立3年以来,已经从Y Combinator、Sam Altman等投资方获取了2170万美元资金(约合人民币1.5亿)。单从投资方和融资额度上来看,也算是一个有潜力的公司。
但科技网站TechCrunch报道称,这家成立3年多的公司,只有3辆无人卡车,普通卡车则有36辆。
有一半的员工,都在致力于运营有人类司机驱动的卡车运输服务,这项服务已经开展了近两年,为客户运送了2200多批货物。
为什么?
因为需要普通卡车业务的反哺,需要数据,更需要收入。
Starsky的CEO斯特凡·塞尔茨-阿克斯马赫(Stefan Seltz-Axmacher)说,这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他说:“如果没有人类司机驱动的卡车运输业务,Starsky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可运营或者盈利的无人卡车业务。”
AI可能是泡沫,但别害怕泡沫破灭
现在,时间已是2019年,当我们谈论AI,一切都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在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第一阶段的战争甚至已经结束,曾经灿若群星的一众AI新势力,现在层次分明,甚至有公司已无力参与下一阶段竞争。
还有行业与行业的边界,技术公司通过AI线下落地,场景企业也在加持AI攻坚技术,都说AI+,但新增红利归属谁,最大红利谁吃掉,胜负难分。
虽然目前AI发展存在泡沫,我们不应该害怕泡沫的破灭。因为,一个洗牌的时代已经来临,深度泛滥、伪AI创业的公司难有未来。一个新的时代也正在来临,落地为王,技术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的公司,一定是未来。
不久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任正非也表示,人工智能有可能是泡沫,但别害怕这个泡沫破灭。如果我们不是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提升生产效率,我们公司就不可能实现低成本,不可能获得高利润,也不可能加大对未来的战略投入。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您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人工智能,我现在看到很多公司已经把人工智能当成一个主要的目标,言必称人工智能。您担心这个趋势会导致人工智能形成一个泡沫么?
任正非:人工智能有可能是泡沫,但别害怕这个泡沫破灭,那些失败的专家工程师,我们招聘,为什么?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生产结构,改变我们在全世界的服务结构,我们需要这些人。为什么我要失败的人呢?失败的人就是理想太大,平台太小。但是我的平台很大,能够容纳你跳舞。为什么人工智能会出现泡沫化?就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世界实际上只需要一家公司,比如说办公系统,谁还能取代微软?真正的机器人出来后,90%的机器人公司就困难了。因此,我很难解释人工智能是不是有泡沫。我们公司在工程上,比如新疆高山上的基站,是京东快递小哥骑着摩托上了山,把设备按照我们的说明装好以后,我们人在西安调测,调测通过就验收了,报告、发票就出来了,钱就付给你了。如果我们不是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提升生产效率,我们公司就不可能实现低成本,不可能获得高利润,也不可能加大对未来的战略投入。
张亚勤、刘慈欣、周鸿祎、王飞跃、约翰.翰兹联合推荐
这是一部力图破解21世纪前沿科技大爆发背后的规律与秘密,深度解读数十亿群体智能与数百亿机器智能如何经过50年形成互联网大脑模型,详细阐述互联网大脑为代表的超级智能如何深刻影响人类社会、产业与科技未来的最新著作。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2019年7月中信出版社出版。刘锋著。了解详情请点击:【新书】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