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好为人师”的冲动

克制“好为人师”的冲动_第1张图片

之前我在写公众号的时候,写过一些总结性的关于时间管理领域的文章,周围的一些朋友读后,会给予肯定,他们说你写的不错,能不能在多写一点?

出于我个人的主观愿望的话,我肯定是愿意多写几篇朋友们爱看的文章。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逻辑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时间内管理领域,我只是一个抱有极大兴趣的入门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各种琐事弄得一团糟,像我这样的人,还要产出文章来指点和教育那些相信我、信任我的朋友们,我只能说我真是不自量力、误人子弟。

在时间管理领域,我可能确实读过那么几十篇权威人士的文章,根据之前自己阅读下来总结的一些经验,也确实能够写几篇看似能糊弄人的文章,但这远远还不够,距离成为一个能够独立阐述逻辑严谨、观点鲜明的专家还差很远。若是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我会意淫于自己所营造一些虚幻的好为人师的氛围中。

幸运的是,平时有爱思考的习惯。当安静下来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时,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陷入这么错误的局面,不利于自己长远的成长。出现这种情况,起因可能在于最近爱看微信公众账号、中时间管理分类的文章,看到和我同龄的朋友,已经发了很多条理清晰、鸡汤味浓的文章,深以为自己也能在此领域写几篇。

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可能就是那种好为人师的想法。这种想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很常见的。例如,我在读大学期间,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看电视节目、小说、杂志来获取了一些信息,可能具体是某些方面(如大学教育、求职升学)等热点话题,自以为有一定的信息积累和沉淀,在日常与人交流时,爱以总结性地发言来阐述自己个性鲜明又极富教育意义的的观点。

一个二十出头的人,还在接受教育,也没有深入阅读基本科研著作,更没有相关从业积淀和实战经验,只是因为通过某些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接受了一些经过专家们、学者们提炼的观点与评论,就自以为自己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积累了。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没有意识到学科领域的全局与自身狭隘的知识素养的差距造成的错误的判断。

一个领域的权威以及大成,我始终相信“一万小时理论”的判断,因为每个领域的深度真的不是几篇新闻稿、一些综艺节目就能够完整展现出来的,每一个领域都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前人深入研究,而具体学科门类的领域也是以全局运动的形式来发展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领域通过深入研究,会进一步拓宽该领域的宽度与深度、以及对领域历史结论的定性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能具体领域的普适性是不一样的。用一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总结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纠正文章中提到的容易“好为人师”的错误观念,在我目前的阶段来看,能给出的解决方面,还是一种比较朴素、单调的方法。即是每个人克制自己在相关领域已经养成的“小有所成”的错误判断,沉下心来,踏实去重复练习和周期性反思与总结,甚至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心得与反馈,来接受关注你的人、热心评论者对你的批评与指正。而对待批评的一个可行的态度就是虚心,看待外人对自己指点的方法,在我看来,可以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即是:思考别人为什么会对你有这种评价,他的评价有何科学的评判标准,或者他人的主观评价中,是否有立足于某一点可以促进你改进升级的依据。也许他人的评价,对你来说只是仅仅指出你局部性的不足,那对于你来说也是赚到了。毕竟你通过别人的指正来改进自己的进度,离大师进阶之路又进一步。

而对于我而言,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也不是自己“好为人师”的错误想法,而是我自己正是因为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这一狭隘,写出来,与朋友们交流。认同我,请给我谈谈你更深入的思考;对我的观点有不同的意见,还请你不吝赐教。



克制“好为人师”的冲动_第2张图片

      我有一个公众号“莫谈闲话行动派”,主要写一些关于时间管理、持续行动、成长反思、理财规划的感想感悟与学习心得,我打算以数据的形式量化我的“时间”与“金钱”,时间方面主要通过记账与周期性的总结与反思来执行,而我的时间管理,将深入实践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使用安卓软件“爱今天”(此处仅推荐,不是广告)来记录时间,也利用月度、季度、年度来进行总结和管控。欢迎朋友们与我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克制“好为人师”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