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七个月时参加小姑子的新婚答谢宴,席间听着这群刚毕业两年的小孩热火朝天地谈论着北京的房价,某某同学在北五环买了房子,某某同学和媳妇在努力筹集一百多万的首付,某同学嫁了有好几套房子的北京人。
一个清秀的姑娘几个月前和青梅竹马的先生在南四环买了两居,谈到几个月来猛涨的房价,感慨地说:最庆幸的是我俩买房子,并没有把两家都掏空。现在好多人买房子两家父母的积蓄用光了都不一定够首付。
他们都毕业于北京知名大学的热门专业,收入比同龄人高不少,可是再高也高不过年年上涨的房价。
G先生参加高中同学的聚会,高中时代无比向往北京的他们,经过几年的打拼都在京城结婚生子事业小成,几年未见,聚到一起,当年意气风发的同学们谈论的除了孩子和工作,房子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共同话题。
买房的庆幸着自己早入手,省了几百万,没买房的合计着去哪里申请低于市场价的政策房,还有几个抱怨着北京的高房价和高房租,计划着回老家。
几年过去, 这些当年河北某重点高中理科实验班的精英,一定想不到今天让他们兴奋和苦恼的是房子。
工作的间隙,听年长的同事谈论哪个老板家是中关村几小的学区,燕郊的房子是如何从八千转瞬进入三万元时代,望京的某一处学区从几万飙升到十几万一平。有好几处房子的俨然是土豪,刚毕业不久来京的办公室小弟小妹则交流着租房的酸甜苦辣。
身为月薪几千块的办公室小助理一名,不管是六环的普通住宅还是二环以内接近二十万一平的房子对我都无异于天文数字。我像听故事一样,听着这些关于北京住房的故事,也时不时听我家G先生不无遗憾地说:早知道就在现在的小区买两套房子,首付少拿点,还贷压力大点也没关系。
早知道,大家都早知道的话,估计我们连一套也抢不到。
我素来对太物质的东西没概念,也不觉得贵的包包和法国大餐带给我的满足感更多,可是在牵涉到给我的闺蜜找男朋友时,我最关心的却是那些大家都很关心,我曾经不屑一顾的。
“收入如何?”“有房子吗?”“有北京户口吗”,然后才是“什么大学毕业的?”“身高体重几许?”
被人嘲笑物质时,我会振振有词地回应:不是我物质,我们已经不是刚毕业的小孩,没有很多年的青春等待一个人攒钱买房养小孩,我不想我的闺蜜压力那么大。
如此这般,想到当年无比鄙视寝室里一位发出“找男朋友要找买得起房家里有钱的”言论的室友,只能说当时的我还很嫩。
中国人素来讲求安居乐业,在今天居高不下的房子面前,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了安居最大的定义。
公司里打扫卫生的大伯来自距离北京很近的张家口,为了帮研究生毕业的儿子买房子,领着退休金来北京做清洁工。开滴滴车的师傅说:他和老伴本来可以在老家享受安定的晚年生活却因为儿子在北京买了房子,一家人都进入辛苦的还贷模式,就这他们还十分庆幸早买房晚了肯定买不起了。一个读者的同班同学大着七个月的肚子趾高气扬地参加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因为通过相亲认识了有房有户口的男友,迅速地结婚,在同龄人逃离北京还是留在北京犹豫不决时,大着肚子的她竟然成了一些同学羡慕的对象。
孩提时代,我们有着对爱情很多的憧憬,也有着成为科学家,成为作家,成为白领的梦想,大概谁也没想到长大之后来到梦寐以求的北京城,衣食住行中最基本的房子成了很多人奋斗的目标。
是该庆幸还是该不幸?房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身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也在谈论文学和电影,热衷于旅游和网购,可是房子却成为对我们影响最大的物品,房价在无形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谈资,绑架着一部分人的幸福。
抱怨又如何,坚挺着不买房的最后要么后悔,要么在房价飞涨的形势下着急忙慌地拿出毕生积蓄换取这个城市的一个小格格。
这个城市有它的魅力,所以房价再高也阻挡不住年轻人进来的脚步。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好与坏,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在心底里默默许下关于房子的愿望。
希望有一天每一个家庭都有房住,情侣不因房子而分开,小孩不因房子而失学,老人不因房子而失去舒适的晚年,年轻人不因房子而放弃喜欢的工作。
希望再聚会,房子不再是我们最热门的话题。
谁知道这一天有多远呢?